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28篇
社会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明中叶以降,社会政治环境对于道教是不利的,道教的衰落趋势难以阻挡,天师道的发展趋势走向世俗化和民间化。道教的宗教活动变成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力逐渐深入社会下层,向民间普及;明代道教俗神庞杂多样;道教经典的解读趋于通俗化。  相似文献   
32.
京郊民俗生态旅游发展探讨——以怀柔区北宅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生态旅游是京郊乡村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运用参与式快速评估(PRA)方法,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从村落尺度的微观角度,对北宅村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快速诊断。针对基础设施和村域规划、客源可持续性、产品设计和营销、内部管理和运营机制、村域协调发展和收入均衡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3.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一书作为词史型选本,它不仅完整地勾勒了唐宋词史的发展轮廓,而且明确提出并完善了唐宋词体派,体现了融通、宏大的文学史观与发展的学术眼光,并将滑稽派作为唐宋词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派进行了认定,为词选史上确立了以选为史、史选结合的词选范本。  相似文献   
34.
1958年,中国城乡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民歌运动:人人写诗,处处赛诗。应该说,这场新民歌运动是大跃进的一部分,是文艺大跃进的具体表现之一,又是大跃进的鼓乐手,以民歌的方式宣扬跃进行为。在内容上,新民歌一方面竭力歌唱各条战线的跃进形势以及群众的劳动豪情,另一方面歌颂党、领袖和新中国。  相似文献   
35.
普通话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它要推广普及到各方言区的群众中去,以发挥它作为全民通用的交际工具的职能.它一旦为人们所掌握而运用于日常言语活动中,就转化为言语变体.方言以自己特有的力量和方式影响着共同语的变化.弄清其与方言的关系及变化规律,有助于澄清一些基本概念上的混乱,有助于普通话的推广.这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6.
如何将西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与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摆在我国社会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郑州市一家民间教育机构的"成功父母训练营"小组工作是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本土化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7.
扬州民歌具有独特的方言特色。浓浓的乡土气息,内在的人文气质和市民化的生活情趣是扬州民歌的地方特点;旋律刚柔结合,润腔与衬词衬腔的合理运用和与地方戏曲音乐的融合是扬州民歌的音乐特点;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载歌载舞、渲染气氛和唱中夹白、形式多样是扬州民歌的演唱特点。  相似文献   
38.
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往往包含着深层的历史文化内蕴,反映着一地的社会民众意识。太原秧歌是产生于古太原县一带的乡土艺术,涵盖了农村生活的风俗人情,民俗文化,虽几近灭亡,但其社会历史价值不容忽视。以太原秧歌为例,从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来看民间小戏与当地社会民众意识的相依互存关系。  相似文献   
39.
关于《乐府补题》结社唱和的时间、地点以及诸词之寄托,学界向有争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一步推考,发现首咏地点,陈恕可宛委山房在杭州,而非前人所定之越州;第四咏《摸鱼儿.紫云山房拟赋莼》乃为王沂孙之出处而发,当作于王沂孙出为庆元路学正以后;第五咏《桂枝香.天柱山房拟赋蟹》可能寄托了补题诸老对于宋末二帝逃、亡于海的感怆。  相似文献   
40.
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灿若繁星的民俗文化,形成了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深刻挖掘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政府规制,以创意为核心,建立立体的民俗文化产业体系,有助于民俗文化的生态式健康发展,也会给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