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5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In recent years, committee quota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ombat the under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male-stereotyped environments. However, the lack of clarity surrounding in-group preference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group dynamics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inclusion of women as a solution to the gender gap in labour market outcomes. In this paper, I provide experimental evidence to show: a) how the gender composition of committees affects the probability of female candidates being recruited in a hiring process; and b) how men and women behave in group dynamics as a mechanism explaining the outcome of the policy. I designed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in which groups of three subjects had to jointly select two candidates from a pool of six to perform a task. Female candidates’ probability of success did not improve as the number of women in the committee increased. I found that male-majority committees were the most beneficial for female candidates. In these groups, men and women exhibited a similar level of voice and influence during deliberations, proposing both male and female candidates for recruitment. Conversely, female-majority groups were the most detrimental to female candidates. Women in female-majority groups exhibited a similar level of voice, but men, who proposed more male candidates, were more influential, which limited the contribution of women.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having more women in the committee does not necessarily benefit female candidates and calls for caution when it comes to designing policies for equality in the labour market.  相似文献   
12.
《遗著》是国际学界研究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所谓“过渡”问题、“漏洞”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上。国际学界关于“过渡”的基本观念及其起源问题存在五种观点;关于“漏洞”问题及其与“过渡”问题的关系,也有四种不同的看法。这些研究表明,必须联系《纯粹理性批判》等来理解《遗著》。解释《遗著》对重解康德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贫困缺口总指数的构造、分解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映梅  张提 《统计研究》2016,33(7):3-10
本文构造了一个新贫困指数 ,通过对 指数的因素分解及衍生指数的构造,提出了一些重要贫困指标的预测和推算办法。基于CHNS1991-2011年跨度20年的8轮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近20年来总贫困缺口率呈现年均6.39%的缩减率,其贡献全部来自贫困人口总规模递减这一因素的影响,而另外两个因素,即平均贫困缺口水平和贫困差异度则呈现年均小幅上升趋势,表明减贫质量不容乐观;以现有减贫模式对我国农村2020年的平均贫困缺口水平、贫困不平等程度、贫困规模等指标进行预测显示,减贫目标依然任重道远;提出了采用精准减贫,重心在于提升贫困人口获取收入的能力和缩小贫困不平等程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模型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启良  刘晓红  程敏 《统计研究》2010,27(12):51-56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最突出一个社会问题。最近5年来,我国政府在“三农”方面推出的扶持政策如此之多,政策的力度如此之大,为何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依然如故?本课题在回顾关于收入分配有关理论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建立统计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工业化、城市化、投资、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等因素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数量关系,解释这些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与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农村地区家庭结构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地区家庭结构现状的差异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5人的中小家庭所占比重最大;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户均人口数和家庭类型存在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和生育政策贯彻的力度不同是导致地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年轻一代在社会化方面遇到很多的困惑,而从西方"舶来"的"间隔年"对于年轻人的生活观纠偏、世界观重塑、价值观内化、人生观培育、生命观感悟以及正能量传递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间隔年"加速了中国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局因子分析的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构建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多指标体系,运用全局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潜力作出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各省市划分为四类地区,并对各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的增长趋势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发展潜力突出的地方将更具竞争力,从而,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将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江苏省2002—2011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分析,指出江苏省社会保障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但与其他省份及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增长弹性系数较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虽然呈缩小趋势,绝对值仍然较大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强对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投入,实现全省统筹,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结构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琤 《社会科学》2006,(9):45-53
中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区域资本形成机制的差异导致同样的投入率在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率不同;从金融结构差异来看,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金融二元结构”;从投融资方式的区域差异来看,西部地区的融资结构失衡是西部长期发展滞后的关键;金融制度安排的“东部偏向”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交际中,说话人遵守或违反合作原则,都会出现隐含信息,因而出现会话信息的信息空缺。说话人会进行自我充实,或者听话人根据当前语境进行语用充实。本文以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的人物对话为语料,研究信息的空缺及语用充实,同时用关联理论对语料进行分析,试揭示词汇意义与会话语境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