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5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07篇
社会学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由于客家人与苗、侗、壮等少数民族品格上的原因,他们能优势互补:客家人有经济头脑,会挣钱,为家庭经济增加收入,这对于经济落后、生活十分困难的少数民族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加之客家人的宽容善待,他们自然心甘情愿地为客家人当好贤内助而无怨无悔;另一方面,客家人有了勤劳善良的少数民族做贤内助,免去了许多后顾之忧。这就是客家人与少数民族能组成家庭和谐共处、白头偕老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2.
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农村调查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寻乌调查》集中体现了他所倡导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重要思想,是我党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由于《寻乌调查》所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农村社会,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丰富资料,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客家社会与文化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3.
“汉字有超方言作用”这一观点现在盛行于我国理论语言和方言学界,经考察源于早期西方汉学。由于与中国传统语言学对汉字作用的看法、新化运动时期对汉字的批评及构拟中古语音和方言调查中运用汉字系统进行研究的经验暗合,故为我国理论语言和方言学界普遍接受。其实,这一观点完全违背语言理论中口语与字间关系的定论;持此观点对此所作的解释--汉字具有特殊导也不能成立,从汉字上不可能读出方言词汇、语法和真正纯粹的方言语音。因此,汉字没有所谓超方言作用,起超方言作用的是汉字这一书面符号系统所反映的汉民族共同语。汉字的方言读音是“蓝青官话”--不规范的共同语语音。  相似文献   
24.
中央苏区客家妇女积极参战、动员群众参加革命及尽其所有地支援前线等,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分析中央苏区时期客家妇女参加革命的原因及对革命所作的贡献,有利于解剖历史,鼓励当今的客家妇女和有志妇女发扬优良传统,为中国的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25.
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的句类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句类的四种基本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逐一从结构类型、表达形式、语气强弱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对比与分析,以期对双语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6.
对东汉扬雄所著<方言>等中国古代语言学文献的研究表明,南楚方言与吴越方言(尤其是其中的吴次方言)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一结论得到历史典籍和考古发掘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对于科学地认识南楚与吴越两地方言的历史层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非通用语言资源开发和城市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现代化城市市民素质发展的需要,必须重视城市建设中的语言建设。从文化艺术的繁荣和丰富,从语言及其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我们在重视通用语言即普通话建设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合理地开发城市的非通用语言资源。  相似文献   
28.
瑞金方言的助词“去”、“却”和“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客家方言瑞金话中三个动态助词“去”、“却”和“来” ,并将它们和近代汉语的相应助词作了对比 ,指出它们正是近代汉语助词在瑞金方言中的存留。  相似文献   
29.
赣南客家山歌十分丰富。赣南客家女子用山歌表达着她们的爱欲情思。赣南客家山歌中所呈现出的星星点点的女性自觉意识最初应渊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精神。而赣南客家妇女独特的生存环境也造就了她们独特的禀性。  相似文献   
30.
青海汉语方言词汇包罗万象,非常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本文从古语遗留、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其他方言渗透、群众自造等4个方面考察了青海方言词汇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