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08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87篇 |
人口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383篇 |
理论方法论 | 118篇 |
综合类 | 1757篇 |
社会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121篇 |
2013年 | 74篇 |
2012年 | 169篇 |
2011年 | 200篇 |
2010年 | 156篇 |
2009年 | 161篇 |
2008年 | 141篇 |
2007年 | 196篇 |
2006年 | 220篇 |
2005年 | 174篇 |
2004年 | 163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135篇 |
2001年 | 96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盐铁论》中记载了西汉中期盐铁会议上贤良与文学对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二者同处辨论一方,但贤良与文学在义利、法治与德治、农业与工商业、奢侈、匈奴等问题上的思想主张并不尽相同,分析其差异对于研究中国思想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司马迁故里对司马迁和《史记》的研究、宣传可以看出,弘扬中华文明应注重有选择地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并且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才有利于使中华文明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93.
对于西汉中垒校尉是否“外掌西域” ,传世文献记载不同 ,后世研究者观点各异 ,本文引敦煌悬泉汉简 ,认为其确有此职能。 相似文献
994.
汉代艺术精神指的是汉代艺术的主流创作取向和主流观念,它是相应艺术形式形成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其根源应该追溯到当时的文化精神。汉代艺术所体现的主要是汉代儒家、汉代道家的文化精神,可以具体化为包容精神、浪漫精神和雄浑气象。这种艺术精神是对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大汉时代精神的反映,对其后艺术的发展具有范型意义。 相似文献
995.
祝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0-75
凌廷堪为清代经学大家,其以经学家身份研治词乐,与乾嘉汉学转向关系密切.凌氏以考证经史之态度研究词乐,著有《燕乐考原》.然而凌氏研治词乐的目的却不在于词乐本身,他试图通过打通隋唐燕乐一关,上溯先秦雅乐,求乐明礼,以传统礼乐来救治日益衰败的世道人心,实现其经世致用之目的,这与乾嘉汉学转向的理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96.
“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从某种程度而言,党锢事件影响了之后的历史走向,魏晋南北朝的士人气象亦由此而定。因而“党锢之祸”成因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后汉末年的政治史颇具意义。而且,党锢事件的爆发并非由宦官一手促成,士大夫阶层本身亦有问题。“党锢之祸”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造成:一是东汉皇权与地方士族的冲突;二是宦官集团对党人集团利益的侵犯;三是党人“错误”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997.
近日在民间收藏的广汉地区出土的古蜀国时期的玉器上发现了《河图》与《伏羲八卦》的组合。这一发现将颠覆“河出图,洛出书”的传统观点,证明《河图》的原产地是在四川广汉古蜀国。这一发现再次使人们重新考量中华文明的源头问题。 相似文献
998.
范香立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6):74-79
文章根据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从水旱灾害的角度,探讨两汉农田水利的发展.频繁的水旱灾害造成农业欠收、百姓饥馑流离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为了降低水旱灾害程度,保障农业正常生产,两汉鼓励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并取得相当的成效. 相似文献
999.
刘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6-91
宗教信仰品格是我独创的概念,意指经过长期演化,群体在宗教信仰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特质与风格。“形散”而“神聚”是汉民族宗教信仰品格的主要特征。在宗教信仰形式选择上,汉民族坚持实践理性、崇尚灵活变通,在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信仰之间自由出入、游刃有余;基础核心信仰坚持一以贯之、相对明确集中,“敬天法祖”始终是汉民族宗教信仰的主线。 相似文献
1000.
郝建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8-22
秦汉帝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中外文明交流空前频繁等特点。秦汉文明不仅对2 000年来中华文明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