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2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为代表的早期基督教神学家认为 ,人由理性灵魂与肉体构成 ,理性灵魂即人的本性来自上帝的形象 ,男女因受造于上帝而具有相同的本性。但是 ,人由于受造的物质不同而有男女之别 ,男人用尘土造成 ,女人则出自男人肋骨 ,受造目的是为了男人 ,因而她处于屈从地位 ;而且 ,女人肉体的卑微又导致了其理智的脆弱 ,使女性成为弱者  相似文献   
22.
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要自觉做到:把握住十六大报告的灵魂,把握十六大报告的科学内涵,把握住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握好思想路线之精髓,把握好前进的方向,把握住13年来的基本经验,从而开创新疆大学各项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23.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异文化的民族,通常是通过"拟似"、"驯化"、"创造"这一模式来受容异文化的.本文通过<怀风藻><万叶集><日本灵异记><三教指归><十住心论>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对这一文化受容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24.
由于开元天宝宫廷盛行的乐曲能从多方面满足中晚唐人对大唐盛世的追念,遂成为那个时代最受青睐的怀旧介质,乐人的命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何满子临刑献曲的诸般传说,便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产生的.强烈持久的怀旧心理必然影响文学创作,开元天宝史事轶闻成为中晚唐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怀旧心理的自然走向,决定了这类诗歌除了始终萦回着的感伤情调之外,写作重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中唐的侧重猎奇,逐渐转为晚唐的侧重反思,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
庾信入北后的持节愿望、乡关之思、隐遁之念等心态有时通过种种繁富的动植物意象的运用含蓄表达出来,这是其后期之作呈现出幽冷蕴藉的美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6.
李白将其诗歌主张、诗学观点贯穿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本文以《李太白全集》及众家评论为基础,从李白的诗歌理想、诗歌渊源、诗歌美学、诗歌境界等方面入手,探究李白的诗学见解与主张以及在诗学批评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7.
我国先秦时期产生了一系列内涵丰富深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影响广阔久远的原创性教育思想,人们在赞叹先秦哲人深邃隽永的哲学省思的同时,禁不住要追问其创生机制。对此,笔者从学术主体和学术环境两个维度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对当今的教育理论创新思考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社会对知识不能充分利用的原因在于"资源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是"创新驱动"。同时,利用知识经济学原理对"创新驱动"的组织机制进行了探析,论证了这个机制是知识劳动者在技术性知识和制度性知识创新基础上开展的"知识型创业"并论证了"知识型创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9.
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是民国电影研究加速发展的时期。左翼电影和抗战电影是电影创作研究的重点,许多学者对这一时期电影理论进行了探索,民国电影的外来因素影响、电影与电化教育的关系及电影检查制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一些专题研究存在不足,史料建设和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30.
Anthony Fung 《Cultural Studies》2013,27(3-4):591-601
This paper ascertains what makes the local and why the local is important, in the context of change in Hong Kong due to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to PRC sovereignty.In doing so, I hope to pose a modest polemical challenge to cultural studies' tendency to overlook seemingly simplistic empirical information.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to China in 1997 has led to a contraction of the political sphere, as the convergence of political structures curbe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dentities. The label or category ‘Hong Kong people’ was then appropriated with a specific meaning for the local to resist encroachment of the national. It was true that the high intensity of dominant national discourses during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created a favourable atmosphere for re-nationalization. However, as soon as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was over, Hong Kongers re-adhered to their own label in their struggle for cultural autonomy.Their strong cultural affect toward various national icons during the transition quickly diminished. This multiyear discourse study (1996–1998), which utilizes 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 in conjunction with cultural theories, illustrates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mpulses necessary for the formulation of a socio-political approach to cultural studies within the Hong Kong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