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33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110篇
理论方法论   80篇
综合类   585篇
社会学   98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71.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ormative and at-risk adolescents with regard to the contribution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and age), internal resources (mastery and emotional maturity), and external resources (parental support and peer support) to their emotional adjust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lower levels of mastery, emotional maturity, parental, and peer support among the at-risk adolescents, than the normative adolescents, and the former display more emotional symptoms. The findings also show that gender does not contribute to emotional adjustment in either research group. In the normative group, the age of the adolescent was found to have a small contribution. With regard to internal resources, while both mastery and emotional maturity were found to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in the at-risk group, only the emotional maturity of the adolescent was found to contribute in the normative group. Of the external resources, contrary to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the contribution of peer support was not found to be higher in the normative group. In both groups, and particularly the normative one, parental support contributed to emotional adjustment. The discussion suggests explanations for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as well as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72.
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出发,在对内部控制作了多层面理解的基础上,从控制环境、会计责权控制及内部审计等三个方面对我国企业现阶段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究其原因。最后提出只有在采取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适当的内部激励机制、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等措施之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3.
臧克家20世纪30、40年代的诗歌紧紧围绕现实主义内容,选取了多种意象,构建了多样化的意象群,运用了多种意象营造和组合方式,如纪实型、多维型、幻变型等;采用了多种意象排列方式,如并置型、复合型、平行型等。多样的意象和多样的方式成就了他诗歌的多样化形态,构成了其诗歌俗而有味的意境,显示出了现实主义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4.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中国宏观经济失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立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市场负向扭曲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利用1998~2005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负向扭曲是造成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负向扭曲会导致我国的内需不足,投资快速增长,企业的生产能力过剩,经济出现内部失衡;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内部失衡会导致我国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同时由于技术贸易壁垒,进口不能相应增长,经济出现外部失衡。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负向扭曲问题是解决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7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历史感召力并非建立在理论的元话语意义上,而是取决于中国社会的内在渴望和必然需求。对于三十年代左翼理论界而言,“现实主义”从来就是理论上的预设。左翼文学的几次理论调整,从新写实主义到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再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都未能解决作为现实主义理论核心的真实性与主体性问题,从而使现实主义偏离求真之路,成为延伸至当代的文化遗传。  相似文献   
76.
真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和灵魂,也是众多以现实主义为宗旨的作家努力追求的创作目标。在当代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客观环境的制约和作家主观认识的差异,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在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作为“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家的柳青遵奉在先进世界观指导下的真实观,而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陈忠实更注重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去超越时代和政治局限,描写生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追求历史的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77.
19和20世纪之交,中国戏剧开始了现代化转型,写实性的话剧被奉为现代戏剧的方向,其现实性与观念性被强化。但写实如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现代戏剧的建构,又阻碍了它的进程。  相似文献   
78.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legal validity of citizens' actions in civil disobedience as it pertains to the umbrella movement in Hong Kong. It introduces the critical approach of “legal realism” in order to reconsider normative law, such as police enforcement and court interventions, in relation to political struggle.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the legal precepts of rights, responsibi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are capable of contingent and contextually appropriate interpretations by different legal actors, including citizens who participate in civil disobedience. In politics, justice, and most importantly law, civil disobedience offers an alternative legal normativity to consider the citizen's right, and even duty, to express dissent. Furthermore, this right or duty is legally persuasive and conducive to guarding democratic principles.  相似文献   
79.
在普实克看来,中国现代文学的抒情性特征既受到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影响,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的现代发展。西方浪漫主义抒情传统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发,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感时忧国的思想情感。中国现代文学的抒情性融合了中西抒情传统,内涵更为复杂。由此,普实克不仅细致分析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与欧洲浪漫主义抒情传统的不同,展示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独特性,而且深刻把握了中国现代抒情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80.
现代中国小说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与其说是“第一篇现实主义小说”,不如说是象征主义小说的发端。它主要借重象征主义表现法,使“狂人”的感觉能力得以升华,乃至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惊世之问,表征了新文化先驱不无孤绝地反传统的心境。而就小说的创作方法、属性问题的去讹存真,恰可揭示鲁迅审美视野的开阔,以及勉力集合诸种创作方法张力的用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