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夏洛克形象所蕴含的宗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种族、宗教文化这一角度来剖析夏洛克这一艺术形象,探讨这一形象所蕴含的宗教意义第一,夏洛克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意识与宗教信仰的犹太教徒,倍受基督徒的歧视、虐待与迫害,并且积极进行反抗、复仇,最后失败,成为种族、宗教文化冲突下的悲剧人物.第二,夏洛克形象折射出莎士比亚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2.
Under the Third Reich, concepts of Geopolitik and Lebensraum were redefined. The Nazi Party developed Nazisprache, a coded, convoluted vocabulary used to describe, delimit and eventually destroy undesirable populations (primarily Jews, Gypsies, mentally ill, disabled, etc.). By corrupting conventional German meaning, Nazi officials legally extended borders of Nazi-controlled territories while successfully suppressing knowledge of their cruelty. As Nazi communications grew more circumspect, ‘euphemism’ increased; national and personal boundaries were linguistically renamed and politically re-conceptualised, potentiating the thorough dissolution of nation, person and ethnic entity.

‘A yielding to the form prepares for assent to the matter identified with it.’ (Kenneth Burke)  相似文献   
13.
《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形象一般被认为是一个贪婪、狡诈、吝啬而残酷的喜剧小丑。然而从文学表现手法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该剧亦可解读为一部以间距为喜剧,而内容为悲剧的作品;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则是种族歧视和宗教迫害的牺牲品,他身上所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还有种族和人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一名犹太基督徒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在作者身上所发生的犹太教与基督教身份之间的张力,并从耶稣、保罗以及早期犹太基督徒身上寻找解决方案,进而消解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历史上的误会与冲突,以及如何从基督教的角度去协同与犹太教的关系。最后,作者陈述了现代以色列国内巴勒斯坦人的现状,并提出作为一个基督徒的正当立场。  相似文献   
15.
刘爽 《学习与探索》2006,(3):151-155
对于历史过程的分期,主要是寻找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的转折点,从而揭示历史过程的本质,形成对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认识,并强调历史叙述的逻辑性.对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历史活动分期的划分,也应着眼于历史过程的大趋势和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可将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历史活动过程分为两个时期1896年前后是俄籍犹太人来到哈尔滨的起始时间,至1931年为犹太人在哈尔滨活动的发展时期;而1931年至1966年应为犹太人在哈尔滨活动的衰落时期.通过几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所断限的前后35年,揭示了犹太人在哈尔滨历史文化活动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6.
何立波 《唐都学刊》2006,22(1):150-155
在罗马历史上,犹太人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排犹主义就是这个问题的具体体现。虽然排犹主义只是一个现代词汇,但是这种现象在上古世界就已经出现。而在罗马帝国时期,由于犹太教教义与罗马多神教乃至元首崇拜相悖,加上基督教的推波助澜,引起了政府行为的排犹运动,使得犹太国家不复存在,犹太人被迫离开聚居地巴勒斯坦,沦为世界难民。直至今日,犹太人问题仍然是西方国家的一大问题,也是引起国际争端的一个主要借口。  相似文献   
17.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从现代批判与历史建构的双重维度考察了犹太人问题:把对犹太人问题的认识提高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切,把对犹太人特性的揭露上升到对资本主义政治国家的批判,把犹太人的解放推向了人类解放的高度,实现了从宗教问题到政治问题、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超越,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对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国来说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数万名欧洲犹太人或远涉重洋,或穿越广袤的西伯利亚大地来到中国,定居在上海和哈尔滨,电有少量定居在天津、北京、大连、沈阳、青岛。这些犹太人分为来华淘金和来华避难两大类型。由于中国人民的友善和宽容,也因犹太人超强的生存能力,他们在中国安居乐业,不少人还发家致富。就连二战期间遭受德国纳粹党迫害而被迫流亡的犹太难民也得到人道主义的救助,躲过了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劫难。他们在中国还组织了各类社团,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这是一段不应忘记的历史,也是20世纪人口迁移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茨威格的一生有33年时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度过的,他的理想和信念的形成,辉煌的文学成就的取得,都与那个太平时代密不可分.世界大战剧烈的"地震"把他抛到一种与过去生活迥然不同的生活中去了,他的著作从自己的语言环境中消失了,一生热烈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化为泡影,作为犹太人又被迫重温犹太民族两千年的苦难史,他彻底绝望了!于是,"及时地不失尊严地"结束了他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犹太智慧文学以诗性的审美而非抽象的说理呈现出来,在宗教话语中蕴含了美学思辨,又通过训诲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展示出与众不同的诗化色彩,同时运用哲理和诗意的纹花建构起具有独特内涵的审美意蕴。犹太智慧文学为《圣经》的宗教美学范畴注入了新的元素,在实际生活和文化传承中获得了良好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