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8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123篇 |
理论方法论 | 7篇 |
综合类 | 399篇 |
社会学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63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试论乌兰牧骑的内容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兰牧骑是一种小型的特殊的文艺团体。它的建立,不仅解决了文艺如何因地制宜地为农村、牧区人民服务的问题,而且也为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2.
张叔宁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6):157-159
中国古代的《文心雕龙》研究,萌芽于唐宋,肇端于元代,发展于明代,大成于清代,主要表现为校勘、考证、注释等基础性研究,为数不多的对义理的阐发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未能形成一种专门的学科。但正是古代的基础性研究,才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文学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3.
吴琪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73-75
文章在《文心雕龙·辨骚》中的“奇正华实”说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加以补论。其一,补充介绍齐梁时期孙子《兵法》的研究状况,由此考察孙子《兵法》在当时产生的文学影响,以及《兵法》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和启迪;其二,在上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并论证“奇正转换”论是对作为艺术张力控制论的“奇正华实”说的补充。其三,刘勰引兵入文的“奇正”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章亚琼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81-84
本文通过分别探寻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定义,认为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既不是许多比较文学家以为的"翻译研究是比较文学之下的一个分支",也不是巴斯奈特宣称的"比较文学是翻译研究之下的一个分支"。事实上两者之间具有"交而不同"的关系,它们的不同在于两者有各自关注的对象:文学和翻译;它们的相交点在于二者共同关注文学翻译并且都开始"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05.
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同时它又在文学研究中最直面鲜活的文学现实,这样,传统的稳定性和现实的变动不居就形成了矛盾.文学批评在这种变化面前,就只有在坚守自己审视文学状况这样的基点上.调整自身认识文学的规程.在这一调整中,以经典作品作为价值引导的批评模式受到了冲击,于是一种后经典形态的文学批评模式应运而生.在后经典形态的批评中,批评的追求目标、关注对象、话语方式、叙事体系等都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06.
袁洪权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24-27
20世纪重庆文学史的写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艺》、《西南文艺》和《红岩》值得文学史家关注。它们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阵地。目前重庆文学史写作中,文学史家忽视这几个刊物的关系,遮蔽了一些真实的文学史细节。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7.
刘立胜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36-37,41
文学成之为文学是因其具有审美功能,在读者脑海中激起鲜明的艺术形象,评价文学翻译时应考虑作者和译文及读者的能动接受。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读者接受对评价诗歌、散文及小说等文学翻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生死场》作为萧红的成名作,文学史上一直被当作“抗日文学”题材的小说进行阐释。当我们重新进入《生死场》的文本世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与所谓的文学史阐释之间的差异。在这个文本中,萧红对于女性身份过分关注,并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行文学书写。在小说的书写过程当中,她对男性的权力话语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因此,重新进行文本的阅读,并进而对萧红的文学史评价作新的梳理和阐释,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而且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9.
借助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试析进行文体选择时的心理需求。通过对应用文体和文学文体来自于生长需要的两个不同阶段的说明,阐述两种文体在写作上的根本心理区别。 相似文献
110.
当代文学生产的传媒化导致了文学生产系列病症,也使得文学的边界问题再次成为学界热点.文学边界纠缠于文学门类的含混化之中,文学主体性被褫夺而病态化.为此,回归文学生产程序,在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各个程序关键点厘清文学与传媒的关系,发现文学生产主体多元化和传媒建构中心论、文学传播与文学存在方式的被媒介化、文学消费的杂糅与传媒意志本体性等辩证一体.以此为依据重塑文学主体性,才能问解文学生产的传媒化病症,从而回答文学主体性即文学边界的论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