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2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19篇
丛书文集   143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463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1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作者运用比较研究法,把民国文学史置于中国历史空间,与过往朝代尤其是隋朝文学予以对比,缕析如文中所示的特点,为完整的民国文学史乃至中华民国史研究添砖,其终极目的在于科学地建树完美的中国文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2.
“知物哀”论是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的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在幕府封建统治的时代背景下,“知物哀”论是作为以儒佛为中心的“劝善惩恶”论的反话语而被建构起来的;其本身包含着强调文学自律以及注重现世、以人为本的诗学主题。因此“知物哀”论具有时代的超前性,对日本近代文学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3.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本文旨在运用图式理论对文学语篇进行阐释和分析,并指出不同的图式模式对文学语篇有不同的理解。同时本文还讨论了读者能通过阅读扩大和修正已有的图式模式。  相似文献   
104.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对德国文学的研究在看似散乱中却隐含着一条主线:通过对歌德、莱辛、施莱格尔兄弟等代表性作家的研究,重点展示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文学发展的几个亮点,勾勒了该时期德国文学发展的主线;《大公报.文学副刊》传播与研究德国文学的主要原因是18———19世纪的德国文坛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坛有很大的相似性,其探讨的某些问题也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文坛所关注的话题;《大公报.文学副刊》的德国文学研究,特别是其歌德研究对当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有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对研究对象要整体把握和全方位阐释,二是重视以往的研究成果,在构建知识谱系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5.
比喻的核心在喻体,喻体的优劣是比喻成败的关键。喻体为“直观的感觉”,具有形象性;喻体可以广泛选择,具有多样性;喻体能够纵向铺张,具有延展性;喻体与本体关系暧昧,具有含蓄性。比喻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喻体的诸多特性,才能很好地运用比喻修辞格,增强比喻的认知和审美功能。如果说比喻是文学的生命,那么喻体便是比喻之源,文学之光。  相似文献   
106.
《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反映在《原道》至《辨骚》五篇中,《序志篇》称这些篇目为"文之枢纽"。其中《原道》、《征圣》和《宗经》三篇,关系密切,阐述执正之理,核心是阐明圣人根据道和上天意志制作的经书是文章的典范和渊源。因此为文必须宗法经书,故《宗经》是三篇的结穴所在。在这三篇中,刘勰阐明了对文学的起源和作用、文学的艺术思想标准这些文学问题的根本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半个世纪前的《文学杂志》如今仍旧是两岸学者最关注的台湾文艺期刊之一。它重视文学评论,所发表的大量中外文学评论引导了时代的批评、创作和欣赏潮流。它对20世纪中国小说的批评具有"当下性"、"艺术性"和"反共"倾向性。论文对其"反共"倾向性的认定,颠覆了人们对其"综合性纯文学刊物"的印象;它对20世纪中国小说批评的"艺术性"标准,给了台湾的文学创作者、研究者和读者以莫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8.
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特的文学理论尤其是他的“文本”理论独树一帜。他的“文本”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他把“作品”与“文本”加以区分,把“文本”看成动态的生成过程,并对“文本”作了详尽的分类。巴特的文本理论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重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9.
李廣田先生以文藝創作者的思維邏輯,在東西方文化的縱橫座標系內,全面、系統地審視和闡述藝術批評的"四要素","獨樹一幟"地建構屬於他自己的文學理論體系。因此,他的文學理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系統;顯示著完整、獨異、宏放的特徵。  相似文献   
110.
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社会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学乃至整个文化观念似总难摆脱“荣今虐古”与“荣古虐今”之二元对立,这在中国文论研究中表现为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视界融合”问题。古文论研究主要是对传统经典的诠释活动,其中传统经典的历史视界与现在研究者的理论视界之间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这种必要张力的废弛是导致学术视域封闭化进而产生“荣今虐古”与“荣古虐今”二元对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古与今、中与西等不同文化视野之间不断的良性的深度融合,乃是超越这种二元对立、充分展示人类文学思想丰富性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国文论走向融会贯通、综合创造进而形成一种开放的理论视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