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76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498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文章提出三个问题:一是认为《中国哲学大纲》是张岱年先生心目中的中国哲学体系,是他研究综合出来的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二是根据此书,可以知道张先生心目中的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并有一些不足之处;最后肯定张先生是哲学家,才可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102.
发展哲学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我国当代发展哲学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起始期和发展期,即发展哲学研究的学科意识唤醒期和体系意识推进期。在此过程中,发展哲学研究既取得了一定成就,又存在一定的缺失。就缺失而言.主要是学科界定不清,学科特质不明显,其症结在于以狭义解释屏蔽广义解释,大大限制了发展哲学研究的新视野。因此应以马克思主义过程辩证法重构发展理念.理解发展哲学。  相似文献   
103.
黑格尔的"哲学史本身即哲学"认为,每一种哲学学说必有与之相应的哲学史观,两者应该而且可以达成互证.这一观念在当代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可以经由分析一种哲学史观的合逻辑性,来判定与之相关的哲学学说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本文在以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哲学、列宁哲学说明上述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之后,重点讨论了海德格尔的哲学史观与其哲学学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4.
在文艺复兴的人本诉求与启蒙运动的理性彰显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唯物史观,体现出了科学理性与人道主义结合的特征:以实践的彻底的人道主义为核心,以科学理性为现实路径。唯物史观打破的是以往意义上的科学与哲学的阐释与相互关系,它是一种哲学的科学,也是一种科学的哲学,是在人类现实生活实践中将科学与哲学融合与统一的并不断发展的理论,这种发展与实现是以人本为旨归的。  相似文献   
105.
"博客"文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和迷恋程度不断升级.网络博客的兴起,为互联网注入了新的活力,预示着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的出现.从哲学视角对博客现象的缘起、博客的特征及其表现、博客文化的内涵及意义等进行探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6.
任何哲学都不可能超越它所在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哲学只有创新才能保持其生命。哲学具有个性特征。没有哲学的创新,个人就没有自己的哲学,因而也就没有个人的“哲学生命”。任何哲学经典都是属于一定时代的哲学经典。哲学不应用考古学的方式去阅读古代文本。从新时代出发去理解古代经典文本,才能赋予古代经典以新的生命,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7.
为人民服务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核心价值导向的正义性来源。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及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本质上还是如何落实哲学社会科学真正为人民服务。这包括:为人民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核心价值共识的正义性来源;为人民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整体认识自觉的正义性来源;为人民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思想理论自觉的正义性来源;为人民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道德行为自觉的正义性来源。  相似文献   
108.
对徐渭和黄道周书法创新的重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质疑和辨析以往书法史流行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分析徐渭和黄道周的人生经历、思想资源和作品特色,透视其在中晚明书法变革过程中的过渡性和所达到的时代高度,指出是心学而非李贽思想对他们的创新起了核心作用。由此,为当下的书法研究和创作提供一种历史的人文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9.
王阳明的“颜子没而圣学亡”这句论断有悖于理学道统论所建构的“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的道统传承谱系,被认为是儒学史上的“千古大公案”。阳明及其弟子王畿从良知心学的立场出发,通过对颜子学的重新解释以重建“心学道统论”,强调道统须建立在“心体”的观念基础之上。由于心体是普遍超越的,故道统不再受时空局限而具有不断传承下去的连续性,但这种连续不是个人化的私密传统,而应具有向任何人都敞开的开放性;它作为儒学精神传统既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存在于人们“生身受命”的过程中,故道统又具有实践性;道统也绝不是少数掌握儒家经典的知识权威才有资格接续,更不是拥有“政统”的政治权威者可以独占,因而道统具有独立于知识领域和政治领域之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0.
五四以来,作家高估和片面夸大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陷入对文学的迷信中。虚悬文学接受状况、无视文学接受史和作用史,是作家迷信文学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作家和受众混淆文学和生活、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作家迷信文学得以实现的方法论前提。作家大多兼备文学家和社会改革家双重身份、且偏重后者,是他们迷信文学的心理根源。眼下,破除对文学的迷信是文艺界创造文学良性走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