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77篇
理论方法论   72篇
综合类   1627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1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1.
解德枫 《南都学坛》2004,24(6):60-63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之成为经典,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戏剧形态的丰富性。既具备通俗剧的诸多要素,又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剧和带有较强的探索性的先锋剧。通俗剧层面,为该剧提供了"看点";问题剧层面,使该剧具备了现实"批判"的功能;先锋剧层面,则使该剧带有某种形而上"冥想"性质。三个层面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了《雷雨》具有宏阔幽邃景深的戏剧世界。  相似文献   
92.
毛泽东的一生都与传统文艺有着密切联系。在文艺创作上,毛泽东把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时代要求自然凝练地融入各种体裁中,体现了他济世济民的理想和豪迈的革命情操;在文艺批评上,毛泽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古为今用"和"以人为本"更寄寓了毛泽东对文学创作特有的审美特征和价值功用的深刻理解和期待。  相似文献   
93.
以嵇康、阮籍思想为代表的"竹林玄谈",上承"正始玄风",下启"中朝清谈",开创了一条颇富特色的儒道互补之路.处于魏晋交替时代白色恐怖中生息的竹林玄谈,特异的政治历史背景赋予了其突出的社会本位品格.竹林玄谈在表面旷达风流的同时流露了其独特的社会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它塑造了众多高洁俊烈、风神独秀的一代名士.同时也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呼声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时代价值并千古流传.  相似文献   
94.
“城市文化”是“广场文艺”的生存背景和理论“言说”情景,从“城市文化生态”的角度全面审视就会发现,“广场文艺”繁荣的背后实际潜伏着深刻的发展危机。因此,“广场文艺”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生态理念的建立、“绿色修辞”的装点和使用。  相似文献   
95.
著名翻译家周珏良教授提出用“译述”法翻译文艺批评的理论性文章 ,本文试通过“译述”法在《〈李尔王〉分析》中的成功运用分析译述者的主体性特征——目的性、受动性以及能动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6.
“红色经典”是“17年文学”特定的“历史情境”的必然产物 ,其“史诗”性的创作追求一方面成就了“经典”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其缺失 ;自“红色经典”诞生起 ,其随政治波涛起伏荣辱的历史命运更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现象。文章认为对经典的批评要以一定的文学理想境界作为每一位批评家的“果核”和“底子” ,从而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分析其文学意蕴 ,确立其文学史意义 ;轻易作出武断结论的批评态度是不可取的。同时文章也提出 ,当代文学要在新世纪开拓出一片新的天空 ,如何正确对待文学维度与政治维度关系仍是一个必须跨过的堤岸。  相似文献   
97.
批判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地位。这种地位不仅体现在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中 ,也体现在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中。笔者以哲学批判思想为依托 ,提出了一般的比较教育研究批判模式 ,其核心成分有四 :比较教育的对象批判模式 ,立足点批判模式 ,过程批判模式和结果批判模式  相似文献   
9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党统治下的英国被称誉为“福利国家”,其表面的繁荣掩盖了中下层人民的贫困。年轻的一代对此产生迷惘 ,愤怒之情油然而生。因此 ,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愤怒的青年”的作品。《露水情》便是当时较为成功的一部。小说深刻地对当时的英国进行了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99.
张奎志 《求是学刊》2003,30(1):101-105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概念.王国维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谈"隔"与"不隔".其实,从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批评角度看,都存在着"隔"与"不隔".值得注意的是,对文学活动中"隔"与"不隔"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提倡和追求"不隔".作家在创作时,追求一种历历在目的清晰表现,翻译家在翻译时,也力求忠实原作,与原著在风格、语调上保持一致.而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并不担心"隔",并在一定程度上倡导着文学批评"隔"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0.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与理论初创时期。中国现代散文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0年代的"三足鼎立"———言志说散文批评、社会学散文批评、文本说散文批评。第二阶段,3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化散文批评。第三阶段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散文批评开始蜕变,从"自我"解冻深化为启蒙;后期从80年代后期开始,散文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