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6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46篇 |
理论方法论 | 35篇 |
综合类 | 5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70篇 |
2011年 | 59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69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李剑亮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1):161-168
《涉江词》是现代女词人沈祖棻的词集,由程千帆先生笺注,这些笺注集中体现了程氏对《涉 江词》的理解原则和方法。从诠释学的角度探讨程氏笺注《涉江词》的必要性、可能性、有效度、相对性与 必然性,十分重要。其笺注的必要性在于《涉江词》采用了以词纪事、比兴和隐喻的方法 ;其可能性则与程 氏作为词人丈夫的身份有关,也与其开展此项工作的社会环境有关 ;笺注的有效度取决于程氏的笺注方 法,即依据词人采用隐喻方式创作这一特点进行笺注 ;笺注的相对性是针对程氏诠释《涉江词》作品的意 义而言的 ;所谓必然性,是从学术研究的精神层面来立论的。这项工作对程氏而言既是他对《涉江词》揭 示的存在真理的再揭示,也是他体验生命存在真理的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32.
解读《周易》经文应以爻辞为主,爻辞是文王及其集团的政治思想与人生智慧,实乃孔子学《易》的文字对象。《易经》之形成,始于卦名之取得,它并没有固定的原理,然则有若干形成思路。其间极具特别意义之处,当属单阴五阳与单阳五阴的卦名构建,此十二卦最能展露六爻爻辞之位阶角色思想。《易传》诸篇与爻辞解释直接相关者,当属《小象传》与《文言传》二篇,及《系辞传》上下各一章阐释孔子的解经文字。疏解《易经》首当揣度卦名之由来,次之乃探赜爻辞,之后方可索隐卦辞之谛。《彖传》与《大象传》均可仅视作后学之创作,与爻辞意旨的疏解关联不甚紧密。而《序卦传》与《大象传》乃与卦名之由来无甚关联,不必据此二者解析卦名,此皆儒家哲学之义理发挥。 相似文献
33.
赵林凤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4):118-124
"南社才子"汪东于1912年参加南社,是较有声望和影响的人物之一。汪东在词学、文字学、音韵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造诣精深,尤其是开民国词坛宗周之风,得清真词"沉郁顿挫"之妙,堪称宗周一派代表词人,著有《梦秋词》,是南社词人群体中的楚翘。他的治学品格的形成,与其深厚独特的家学有着渊源,他的才学亦为南社增色良多。 相似文献
34.
五代时期有几个跟花间词派同时而稍晚的词家,集中在当时南唐的首都金陵,这就是一般学者所称的"南唐词人"。在众多的南唐词人中以南唐后主李煜的成就最为显著,他的词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并使内在的真情实感与外界实物实景具体地完美融合,创作出了鲜明的形象和美好的意象,从而使其词拥有了长传不衰的艺术魅力。本篇分别就李煜词的情感特征、意象组合进行了解读,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了解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5.
刘桂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1):32-36
清代词学,虽著作林立,词派纷呈,然各家各派词论,异中有同,殊途同归。构成三大理论主题:辨体和尊体、“正变”批评、比兴和寄托。通过辨体和尊体,彰显了词体特征,提升了词体品格;通过“正变”批评,反映了清代词家的词史观,对前代词学的审美评价、审美选择;通过追求比兴和寄托,开拓深厚了词境。三大词学主题,对清词理论与创作的繁荣,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6.
蓝甲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2):25-30
针对历史上<周易>研究者对爻辞理解的纷繁复杂甚至矛盾现象,第一次提出了<周易>爻辞的表述结构及其解读方式,井以此为例,分析了某些爻辞的正确含义,纠正了历代解释者的某些错误诠释,解决了如何正确解读<周易>爻辞的原则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37.
曲向红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当词学研究者指出宋词发展不断向诗文学习,表现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倾向时,他们所指的只是文人雅词.俗词虽然与雅词同属于抒情性文体,但在发展过程中却与叙事性俗文学样式民间说话等保持着亲近关系,并从中汲取营养,因此对于宋词尤其是俗词而言,以民间说话为词才是对其发展倾向的恰当概括.这主要从叙事、虚构以及俳谐手法等的学习上可见一斑.如果我们的研究仍然忽视俗词,不能打破对俗的偏见,那么就会忽略词坛半边的风景,更无法从整体上对宋词发展予以通观. 相似文献
38.
潘殊闲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
苏词研究是近世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有关苏轼词集的编刻整理累计有二十余种。由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苏轼词集校注》,在参考传世苏词各重要版本和近期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苏轼词集作校勘、注释、编年、集评、辨疑等文献整理工作,在各个领域均进行了新的探索。撮其要者,在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这就是:意象词旨的深微探析、编年本事的精细考订、词语注释的准确追寻。 相似文献
39.
相较于诗社,词社活动明显有疏离政治的倾向,词社是在随意地结集中逐渐规范发展起来的。到了南宋晚期,词社活动已较为成熟,词社集中切磋句法、传授词艺,对词派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0.
民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清词选本,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然而,迄今尚未有人对此予以全面的考察。通过汇辑考索知,断代专选类有37种,历代杂选类54种,地域类40种,闺秀类15种。对民国时期清词选本的考索,可以为清词研究、民国词研究奠定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