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5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11篇 |
理论方法论 | 26篇 |
综合类 | 4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许伯卿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9-55
积极向上的淑世精神是人心的法则 ,是历史的蕲向 ;规律、信仰、仁爱、美丽 ,从来都是文学创作的终极关怀 ,也是文学史对具体作家、作品扬弃的标准。那些催人奋进、发人思考、形质兼美的作品 ,无疑是文学史上最有价值的作品。咏物词的创新也应该自觉贴近时代和历史的要求 ,以积极的淑世精神作为开掘题材内涵和抒情言志的核心。清初咏物名家曹贞吉和朱彝尊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42.
在明末清初 ,词坛上存在着一股浓厚的尊柳之风 ,“作者非冶容不言 ,选者非目佻不录”。但到康熙初年 ,词坛风气开始发生蜕变 ,出现了批评冶艳词风和抨击学习柳词的思想倾向 ,它的代表人物就是毛先舒。康熙中叶以后 ,柳永词在清代词坛的影响趋于衰退 ,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主张师法南宋 ,试图以姜夔、张炎的清醇雅正词风荡涤清初因学柳而盛行的冶艳风气 相似文献
43.
杜玄图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6):64-68
清代词韵编订以归纳旧词用韵为主要方法,成果丰硕,但无与旧词用韵实际情况尽合者,其根本原因在于清代词韵与旧词用韵之间有着深层次的差异:一是二者诉求不同。旧词用韵追求合乐,选韵多以时音、方音为据,且演唱中“腔调”的特点弱化了字调的区别;而清代词韵编订基于制定统一规范的诉求,编韵更强调规则和韵部的系统性。二是依据不同。客观归纳旧词用韵,得基于穷尽性的旧词载体;而编订词韵,在旧词的使用上不可能做到穷尽。 相似文献
44.
晚唐五代词和士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冬梅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1):62-64
以晚唐五代士人心态为基本切入点,探讨晚唐五代词之兴起。在唐末五代社会动荡,王纲解纽,儒学失去了其权威性,皇权也失去了其向心力,士人人格在乱世的震荡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顺时听命,追逐名利,注重享受娱乐,作为文化的建构者,士人人格的世俗化必然会对文学产生影响,于是"词"这一原本流行于民间,只供佐欢娱乐的文学样式开始受到士人的青睐。 相似文献
45.
甘振波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75-77
文章提出了与褚半农先生就《金瓶梅词话》中的吴语问题不同的看法,认为《金瓶梅词话》一书中的方言更接近河北藁城、正定一代的方言口语。 相似文献
46.
刘硕伟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3):53-54
王夫之词中的剑意象有着丰富的意蕴,象征着词人高洁的品质、执著的信念和无尽的孤愤。船山喜爱以剑自喻借剑咏怀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学发展(特别是明词的发展)以及作者的经历、家学渊源、作词时的生活境遇等密切相关的。剑意象抒发了词人的理想,也成就了船山词沉郁遒劲、苍凉悲壮的风格。 相似文献
47.
陈欣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87-89
元末明初吴中诗人杨基的七律诗明显呈现出词化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将外部环境与内在性格综合起来加以分析。而词化的现象究竟对杨基的诗歌产生了何种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8.
郭美玲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7-99
王夫之是清初著名的遗民词人,更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其词除了抒发悼念亡妻之相思悲愁、隐居荒山的孤独闲愁,还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怀国浓愁。无论是哪种愁,都深深地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49.
潘碧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57-60
花之易落如娇弱的女子命运,红颜易老;人之青春壮志一如草木,在季节的流逝中逐渐消磨。迟暮情结牵动着自古文人的情绪,年华老去而一事无成便成了他们最常吟咏的主题。花开之有限,才华施展之时同样有限,限定了女性一生中最美的时光,也限定了文人志士报国的年华。姜夔吟咏花木美女,除了对女性命运同情之外,也或多或少表露了他从女性易逝的青春中对自己仓促人生的威叹。 相似文献
50.
李睿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20
清初的词坛是词学复兴的时期,名家众多,成就突出。安徽休宁词人赵吉士是当时词坛的名家,他的词题材广泛,用调丰富,风格清俊。尤其是对陈维崧的追随,显示了他独特的词学追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