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0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325篇
理论方法论   84篇
综合类   670篇
社会学   257篇
统计学   2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This research examines public views on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to reduce income inequality, support for redistribution. While individual-level correlates of support for redistribution are relatively well understood, many questions remain at the country-level. Therefore, I examine how country-level characteristics affect aggregate support for redistribution. I test explanations of aggregate support using a unique dataset combining 18 wave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and European Social Survey. Results from mixed-effects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fixed-effects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show two primary and contrasting effects. States that reduce inequality through bundles of tax and transfer policies are rewarded with more supportive publics. In contr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seemingly equivalent and dampening effect on public support. Importantly, the effe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rows at higher levels of development, potentially overwhelming the amplifying effect of state redistribution. My results therefore suggest a fundamental challenge to proponents of egalitarian politics.  相似文献   
342.
The literature on political parties suggests that strong partisan ident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citizens’ effective interaction with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with higher levels of political trust. Traditionally, party identity therefore is seen as a mechanism that allows for political integration. Simultaneously, however, political parties have gained recent attention for their role in promoting societal polarization by reinforcing competing and even antagonistic group identities. This article uses General Social Survey data from 1972 – 2014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san strength and both political and generalized trust. The findings show that increases in partisan strength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political trust, but negatively related to generalized trust. This suggests that while partisan strength is indeed an important linkage mechanism for the political system, it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a tendency toward social polarization, and this corrosive effect thus far has not gained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literature on party identity.  相似文献   
343.
积极语言是通过语言引导自己和别人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发现和激励他人的优势和潜能,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语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媒介,如何通过积极语言的使用来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政治学科在德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以政治学科教学为例,探究积极语言的使用对政治学科德育功能实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4.
付廷臣 《南都学坛》2003,23(4):106-111
按照亚·英克尔斯考察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方法,从历史的、经验的和分析的途径考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难发现,不管是亚当·斯密,还是古今所有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们,之所以都称为经济学家,只是因为他们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即从直接生产开始到需要被满足的整个过程的一般规律的。该问题的性质决定了该理论应该用经济学这个名称,而经济学这个词的基本含义也只能用来概括对该问题的研究。故作为经济学基本理论代名词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45.
倪小敏 《浙江社会科学》2012,(1):136-140,160
范式转换视角下,20世纪以来不同历史阶段英国教育公平研究的发展,依次出现三个主要研究范式、两次转换: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阶级分析范式向政治算术范式转换,教育公平研究重心也从揭示入学机会不平等,拓展到教育结果和职业成就领域的不平等,教育公平内涵从入学机会平等延伸至教育结果直至职业成就的平等;其次是20世纪90年代,政治算术研究范式向经验的社会学研究范式转换.经验的社会学研究,揭示了政治算术所不能企及的领域,使教育公平研究的触角深入教育过程内部,并让社会边缘群体发出声音,教育公平内涵也从追求同质化的平等转向“有差异的平等”.两次范式转换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内教育公平研究迫切需要突破城乡二元之间资源公平分配的范式,重构一种新的能够包容资源分配和人的差异性的范式.  相似文献   
346.
信息网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网络由于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给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了高校应采取相应对策。在建立网上学生思想教育阵地的同时,要对网络进行规范管理、积极引导、主动建设,以保证网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47.
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回归十多年来,在"一国两制"框架内,港澳通过渐进政治发展取得了民主政治的巨大进步.港澳回归后50年里,大陆生活方式会接近港澳,政治体制也会有所改变,但政治制度不会有大变化,即继续保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所以,从三地的相互关系角度看,回归后的50年里,一要继续推行"一国两制",让港澳有不同于大陆的特殊的政治安排;二要保持港澳与大陆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和制度的相互兼容性,努力避免制度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它对于大中华地区(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长远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整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8.
略萨因对专制政权的痛恨和民众反抗精神的精致描写而获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实印证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是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是对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际关系和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这就是文学与政治的不解之缘。在政治哲学层面上,文学的政治性表现为文艺作品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探索,因而具有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在政论性文学层面上,文学文本直接服务于国家政权的诉求,因而具有政治认同的历史作用。略萨的文学创作两者兼而有之,不仅为文学与政治的相互包蕴树立了典范,也为困境中的当代文学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49.
从理论上弄清政治哲学和政治学的区别和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治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应当对其研究对象采取一种不含有研究者任何主观偏好的客观态度,因此它没有阶级性.然而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则是政治的合理性或合法性问题,因而它对政治问题的研究必然包含价值判断.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区别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因此,二者之间存...  相似文献   
350.
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受到政治组织控制,中国的政治传播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层的层级与链条过长,也使信息传播中的失真较为严重.互联网的出现使政治传播呈现出扁平化和非线性的特点.从政治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的最大功能在于打破了政治传播的科层制,使得层级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去科层化"的互联网重构了政治科层体系中的信息沟通,减少了传播的层级,提高了系统内的透明度,为政治决策提供了较为真实的信息环境.去科层化的互联网也重构了政治体系内的权力关系,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民意间的博弈格局发生一定变化.在中国的政治转型中,互联网对民主化的推动是通过"去科层化"的机制发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