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7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323篇
理论方法论   84篇
综合类   651篇
社会学   253篇
统计学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1.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受益终身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112.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国家政治诸要素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心理期望作为政治认同的内隐机制,从需要因素看,可分为自发性政治认同需要和引致性政治认同需要。而对需要的满足,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政治期望和社会政治期望的契合程度及运行路向。现实问题往往因对期望的认知错位而产生各异的政治认同距离进而给个体和政府等带来心理压力。如何把这种压力保持在一定的安全阈值范围内而使政府和个人在期望心理供求方面处于大体均衡,成为优化政治认同效果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3.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教学观念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缺乏保障。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更新观念、调整结构、完善标准、整合资源。  相似文献   
114.
沈传亮 《学术探索》2004,2(11):85-91
作者运用政治亚文化理论 ,对北洋时期的国会议员群体进行了研究。从维护共和、主张法治、集权和分权之争、政治机构之间的认同感、议员的党派信仰等方面分析了北洋时期国会议员的政治取向 ,从而揭示出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转变的艰难  相似文献   
11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其中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最令人们关注。那么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边疆省份的云南 ,其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发展状况如何 ?为此 ,课题组对人们比较关注的云南省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状况作了深入调查研究 ,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6.
李文溥 《社会科学》2006,42(3):17-28
苏联1954年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是一本对我国传统经济体制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作,至今影响仍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层次阶段,实践呼唤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因此,时《教科书》进行理论清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7.
佟德志 《文史哲》2005,(2):162-166
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然而,就两者关系,我国学术界却存在着普遍的争论,形成了和谐共生论与冲突均衡论两派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就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亦存在着民主为本和法治优先两种不同认识。为了调和两者的矛盾,一些学者提出了法治民主政体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8.
西欧各国共产党结合自己对发达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思考,在战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政党民主建设即如何发展党内民主、如何发展国内和国际党际民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9.
解洪祥 《文史哲》2005,(1):110-116
反思意识的匮乏是晚年丁玲的症结所在。一方面 ,是由于丁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特有的精神结构使她内心深处满蓄着对反思、特别是对政治反思的深切的惧戒 ;另一方面 ,则由于丁玲精神上横亘着勾销论、抵消论这两大思想障碍。丁玲一生 ,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社会政治的两极。一极 ,革命生涯 ,忠实的共产党员 ,革命战士 ;一极 ,政治磨难 ,被视为叛徒 ,反党分子 ,右派分子。这种独特人生的两极铸就了丁玲精神的两极。一极 ,革命生涯所带来的振奋和欢乐 ,铸成精神的天堂 ;一极 ,政治磨难则把丁玲推向精神的炼狱 ,痛不欲生。丁玲摆脱政治磨难、追还政治真面的强烈欲望 ,使她的言论、行动乃至创作有了双重性质。一重 ,发自内心 ,是内在要求的自然流露 ,这是根本的方面 ;一重 ,则是有意为之 ,则是向群众、向组织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同党同革命的始终一致和绝对一致。这种“有意证明” ,极大地堵塞了丁玲反思的路。丁玲的勾销论、抵消论 ,有其片面的真理性和历史合理性 ,不应一概否定 ;但作为反思的障碍 ,却又是决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0.
洪瑛 《学术探索》2003,(7):42-45
我国公民主要通过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接触、政治表达等途径参与政治 ,实现其民主权利 ,因此公民政治参与效能的优劣是衡量国家民主化水平的尺度。本文就我国普通公民通过以上途径参与政治所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提高政治参与效能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