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105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652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文章通过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论述,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相辅相成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终身教育的主体性成因,随着时代的进步,需要以终身教育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化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堪称一绝,在叙事上独具特色。与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不同,莫泊桑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他笔下的叙述者"我"并非都是全知全能,大部分叙述者权利有限。更为独特的是,他在这类作品中首创的叙述分层的手法,使得人物成一种对话关系。他对叙述者权利的限制使得作品意义留有空白。叙述语调的中立要求读者积极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这极大增强了短篇小说的可读性,也使他的作品带有现代主义的气息。  相似文献   
13.
人称指示在汉语、英语中的语用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英语、汉语中的人称指示语在语用上的差异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指示语在语用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致良知”教作为王阳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既是其讲学的立言宗旨,又是王门诸子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思想纲领。20世纪以来,关于“致良知”教的研究主要形成了哲理诠释与精神信仰两种不同诠释路径。反观20世纪以来阳明“致良知”教的两种研究取径,都不可回避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成德成人。成德成人的德性教养既是儒学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更是阳明“致良知”教的本旨意涵,其意义就在转化个体生命情感、精神意志的过程中显现出人人本有且知是知非的良知。在成德成人的基础上,哲理诠释的路径蕴涵着精神信仰的价值追求,而精神信仰的路径又表现出哲理诠释的普遍性面相。这既关涉如何体贴阳明哲学的真精神,也向当代儒学研究提出了应当如何诠释儒学传统价值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夏世华 《求是学刊》2012,39(2):51-56
文章系统解读了楚简《唐虞之道》第14至29号简的思想内涵及脉络,认为这部分简文首先通过尧成为天子之原因的追问,突出了德与位的张力问题,即在应然之理上,有位必当有德,但就实然之事看,有德未必有位.简文对这一德位张力有两个层面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要求有德无位者全力修德,谨守性命,安于时命,养成恒常如一的圆满德行,从而能在得位而治时能“利天下而弗利”;另一方面,要求有位者透悟性命之正,从而能主动尚德授贤、退而养生,这既能使贤者居位而利天下,又能退而养生以自利.简文将“七十致政”之礼普遍化,试图断绝天子终身制的构想,也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暗弱的年代里,林白水将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前途寄托于普通民众身上,投身报业,主持、参与或创办了十余种报刊,用浅易的白话文积极宣传民主、启蒙思想,揭露列强侵凌的岌岌时局以及封建统治者和北洋军阀政客的贪渎行径,表现出极浓烈的平民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尽管在其行程中,有一段瑕疵,但那是特殊境遇里的短暂迷失,就其一生看,他未失去一个报人和杰出知识人的良知。  相似文献   
17.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对整个思想史上各种“片面人”的颠覆性阐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和经验论决裂的标识。它不同于性恶论或性善论或既无善亦无恶论,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人,更不同于费尔巴哈的“类”。与黑格尔思想及其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等人思想交锋的过程中,马克思分别通过以所有制为轴线动态考察历史发展和以分工为轴线静态考察社会的结构性存在两条线索来阐释“现实的人”的内涵,并以生产工具为红线,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现实的人”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予以微观透视。由此,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说,以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文化的序列构成的结构性存在来解释人才是马克思所谓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ypes of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QOL) for older men and women at different ages. Based on cross-sectional data that included 220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persons aged 65 and older in southern Taiw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ipation rates in many activities declined with age for both genders. Social activity and solitary leisure ac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QOL for old-old men, but not for young-old men. Only social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QOL for young-old women,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any activity and QOL for old-old women.  相似文献   
19.
Person‐centred approaches place individuals with a disability at the centre of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ir carers and family invited to be partners in the process. Rather than being required to fit within existing service programs, person‐centred approaches enable individuals to choose the support options that best meet their need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is, person‐centred approaches will be accompani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individualised funding. This means the individual will be provided with funding to purchase services of their choosing. Given these significant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disability sector, Carers NSW surveyed informal carers of people with a disability to identify what they knew about person‐centred approaches and how they felt about their introduction. Surve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and willingness of carers significantly in order to engage with person‐centred approaches and individualised funding. Carers require targeted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concep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fully the changes occurring within the disability sector. These findings also indicate specific area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in order to increase carers' awareness of these concepts and also to address existing negativity and confusion.  相似文献   
20.
由于第三人称不是言语交际的直接参与者,其指称形式的所指定位存在诸多复杂的情况。基于Langacker的情境植入理论,分析探讨英汉日常语言中第三人称指称形式所指定位的认知规律。研究发现,英汉日常语言中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的所指会在形态、语义及范畴层次等方面发生变化,其具体定位需通过话语参与者共建话语框架并进行认知加工才能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