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卢萃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94-96
学界对葛洪文艺观的研究已取得初步的成果,但多集中在概貌性的整体观视,着力于其中某一方面的尚有所欠缺,本文通过对《抱朴子》外篇的整体梳理,力图对葛洪文艺观中的文学批评思想进行一个稍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2.
谭良啸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6):52-56
本文通过对蒲元神刀铸造工艺的考察,揭示神刀之所以削铁如泥,称之为神刀的原因,一是“淬火”过程对“淬冷介质”——水有相当高的要求,二是打制过程中“百炼钢”工艺的运用。 相似文献
23.
王璞的短篇小说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它不太注意故事的完整,而着重表现一种意绪、一种情调,有一种浓郁的抒情气息和沧桑感,文字也比较考究。她以自己的坎坷经历为基点,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巧妙构思作品,反映了恋爱与婚姻中的幸与不幸。 相似文献
24.
陈梦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曾朴是近代中国译介雨果的第一人。他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译介雨果,一是晚清社会政治变革的时代要求,二是中国近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需要,三是曾朴本人在政治思想、文学观念、个性气质等方面与雨果有着惊人的相似。曾朴译介雨果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翻译思想。他的翻译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5.
杨绍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3-27
分析了普通话儿化韵的类型和儿化韵测试中存在争议的原因,并在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儿化词语与《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儿化词语表》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比《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6.
宋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32-36
徽派民居风貌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道家学说的角度分析徽州人是如何从村落选址到民居建设的过程中,处处追求一种亲近自然的情趣,如何在建筑中巧妙利用自然规律化自然美为生活美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7.
宋山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巨匠蒲松龄倾毕生心血写成的 “孤愤之书”, 其中颇有几篇以案例为题材主体的公案小说佳作, 如脍炙人口的 《胭脂》、《冤狱》、《诗谳》等。评析这些作品思想上的进步倾向和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对于领略古代执法者 “仁爱为本”、“实心为政”的治狱思想, 汲取他们在具体办案中的经验教训, 促进法制文学的昌盛繁茂, 探讨法律文化与社会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 或许都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28.
史书对唐代北宗禅高僧普寂晚年居住地和籍贯,有不同记载。据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和《资治通鉴》《旧唐书》《元和姓纂》等史料考证:(1)普寂晚年居住洛阳,并卒于此;(2)长乐信都是普寂俗家郡望,蒲州河东是其旧居地。在对普寂晚年驻锡之所的考证中,可以发现,唐代洛阳有兴唐寺。 相似文献
29.
从曾朴到李劼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联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6):92-98
过去十多年的现代文学研究,确立了李人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上的开拓者地位。实际上,中国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开创者是曾朴,而完成者是李人。曾朴与李人,均师承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和独立的历史叙述,创作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演义正史、叙写英豪、表现正统道德完全不同的现代历史小说模式。由于社会文化原因,曾朴、李人的历史小说模式,并未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主流。40年代以后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更多是茅盾式的"社会剖析"形式;而历史小说创作,则基本回复到五四前的传统历史小说套路上。 相似文献
30.
王旭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4(5):9-15
北宋中前期,澉浦镇完成军事性质向经济性质的转变。北宋后期至南宋中前期,其经济功能进一步强化。南宋后期,澉浦镇渐趋衰落,其衰落与鲍郎盐场的分立并无直接关系,而与当时南北政权的政治军事格局转变相关。端平以后,蒙元发动灭宋战争,南北关系趋于紧张,澉浦镇作为临安门户,军事地位凸显,影响其海运事业,遂至衰落。澉浦镇的兴衰转变展现了南宋时代江浙地区通商与海防的矛盾,促使我们去反思江南市镇发展史的“延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