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40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475篇
理论方法论   109篇
综合类   2846篇
社会学   91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90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95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骆驼祥子》经过多次修改,有众多版本。从初版本到节录本是一种简化处理,从初版本到修订本是一种洁化叙述,而文集本在还原初版本时又有遗漏。这些版本变迁其实带来的是文本的变异,能唤起新文学研究应有的版(文)本意识。  相似文献   
992.
毛泽东、周恩来的政治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毛泽东偏重于斗争思维、理想主义,而周恩来则主要表现为求同思维、现实主义。两种风格互为补充,交相辉映,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993.
近现代反传统语境中,科举制与八股文普遍受到不公正对待。从文化角度看,科举制是社会分工体系和科层结构的产物,其内在生命力至今不绝。作为考试文体,八股文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八股文是先民集体性文、文明、文饰、用八诸观念综合作用下的历史产物,其贵重文明、辨物析理的文化精神值得继承。  相似文献   
994.
中唐元和后期,随着宪宗前期清明政治的逆转,元,白针砭时弊,关注现实的“新乐府”诗已推动存在的现实依托,在历经理想破灭,仕途坎坷的痛苦后,元和士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儒士的兼济情怀遭到严重摧抑,迷惘,失落中,他们普遍回归自我,在艳情或闲适中安顿心灵,寻求安慰,齐梁浮靡诗风再度受到青睐,《御览诗》的编集正是当时整个社会士人心态和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95.
王安石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亲情诗,涉及人物多,情感深。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号称“三不足”的伟大改革家的真实内心的一面,同时,亲情诗也属于“王荆公体”的值得注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96.
"田汉体风格"大体上是指"波希米亚式流浪、漂泊的罗曼司"。无论是剧本的构思特色、主体风格还是具体的创作手段,田汉后期剧作的巅峰之作《关汉卿》都典型地体现了田汉体戏剧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97.
康有为"黄金时期"的礼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丰富完善的过程,它始于康氏皈依今文经学,以康著<春秋董氏学>将<礼运>"大同说"与<春秋>"公羊三世说"糅合为其成熟的标志.康氏黄金时期的礼学,对"礼"的社会本质进行了近代化学理阐释,纯粹了晚清今文经学"家法",并着力发掘了<礼记>中具有思辨性的专篇,在晚清今文礼学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阶段性贡献;同时,康氏礼学继承了"以经术缘饰政治"的今文经学传统,"托古改制",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成为康氏维新变法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98.
长期被忽略或遮蔽在文学史视野之外的"白马湖文学现象",是发源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新文化实践,在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聚合形成,而后又在上海立达学园和开明书店得以承传和发展,而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文学现象.平民启蒙主义构成了他们的文化内核,质朴动人则构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99.
大陆新武侠关键在于创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世纪以来,中国武侠小说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变革.21世纪兴起的"大陆新武侠"关键在于挝超越前人,达到武侠小说创作的新境界.当下中国武侠小说创作有一批很有实力的作家,但总体的创作实绩还不能说其"新",应有进一步的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00.
<渭城曲>是唐代一支送别的歌.中唐时已广为传唱.<全宋诗>、<全宋词>中的有关歌吟,反映出<渭城曲>在宋代的歌唱及传播情况,对其歌唱者、歌唱声情、歌唱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述及.在宋人的诗歌创作中,<渭城曲>已形成专门的一"体".分析这一典型个案,诗歌歌唱在诗"体"形成中的意义即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