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4篇
丛书文集   242篇
理论方法论   57篇
综合类   1035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戏剧,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18世纪的英国至少有3个《赵氏孤儿》的改编版,分别是1741年威廉·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一出历史悲剧》、1756年托马斯·富兰克林翻译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1759年亚瑟·谋飞的《中国孤儿》。这3个版本借鉴了原作不同的情节,表达了改编者不同的诉求。考察这3个改编版本,可以揭示中国戏剧与英国戏剧的融合,让我们在一个侧面了解《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相似文献   
102.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胡适、罗隆基等人发起一场要求“人权”与“约法”的运动。学界一直以来大都视之为中国学人争“人权”的运动。然而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视野下,“人权”、“约法”本为其题中要义,其时中国学人相关诉求的背后,更是他们之于现代国家的理解和建构规划。在这一意义上,他们批判、重建国民性,亦是为现代国家准备相应的国民性基础。因此,这场“人权运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和现代国家公民自我确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到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系脉之中。  相似文献   
103.
朱熹对王维的接受态度是多重性的。从审美评价看,他推赏王维的律诗、辋川体与《辋川图》等;从道德评价看,他尖锐批评王维在政治上的失节,以至压倒了其审美评价。朱熹对王维的时褒时贬,看上去似矛盾而又无序,但还是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这与他的政治理想与审美理想密切相关。他的崇尚气节,崇尚雄健,崇尚平淡,与他对苏轼的接受密不可分。还原朱熹的王维接受,探讨其在后人王维接受中的影响,对于文学接受研究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4.
中国现代政治史上的中间路线是指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势力或第三方面的政治路线 ,它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改良主义性质的政治路线。施复亮作为中间路线的主要倡导者和代表人物 ,他的中间路线思想不但有着深厚的渊源 ,而且还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通过探究他的中间路线思想 ,可以更好的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间路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5.
曹志平 《齐鲁学刊》2006,(1):135-139
苏轼的“归隐情结”,不仅根基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而且往往以政治失意为媒介,导源于身心相离的倦客心理。剖析苏轼“归心”与“壮心”、“忧心”、“倦心”动态交织的心路历程,对于探究宋代士大夫文人的文化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潘祥辉 《云梦学刊》2004,25(2):58-59
唐李延寿的《南史》是记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的一部纪传体史书。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广参了《南史》的众多版本、相关历史著作以及前人的校勘成果,成为目前所见到的最具学术价值的本子。尽管如此,《南史》在校点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现对《南史》校点上的遗漏之处进行探究及补充。  相似文献   
107.
丁四新 《文史哲》2006,50(5):43-54
在本性问题上,告子属于“无善无不善”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更近于扬雄“性善恶混”论,而与世硕、王充的观点不类;“有性善,有性不善”,则与世硕、王充“人性有善有恶”的主张相同。世硕诸儒与王充,在本性问题上观点是相同的。第一种人性主张,属于“性一”之论;最后一种,则非。因此主张“性一”的竹简《性自命出》(《性情论》)篇,不属于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和世硕这帮儒者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8.
庄森 《学术探索》2005,(2):136-140
本文从解读胡适杂文的文本入手,从文体结构、论证方法、行文造句及文学手法的运用诸方面探讨胡适杂文的表现艺术,指出胡适的杂文有三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其一,结构严密。论证环环紧扣,说理极为有力。其二,清楚明白。一是思想清楚,观点明确;二是语言显浅,明白通俗。其三,议论形象。一是勾勒形象,说理可感;二是善用比喻、富于幽默,全文既通俗浅白,也还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09.
王绍东 《阴山学刊》2007,20(4):43-45
针对东汉后期土地兼并,中原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崔寔建议把边疆地区作为移民开发的理想场所,并把移民开发的作用提到了新的认识高度。在任五原太守期间,他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建立和完善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体系,使五原郡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为维护东汉王朝在边疆统治的稳固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0.
1940-50年代,中国共产党争取胡适,是期望他以自己的特殊身份与地位,为国家的和平、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服务。抗战胜利后争取胡适,是期望他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发挥影响;建国前夕争取胡适,是期望他与过去决裂,在思想信仰和治学方法方面改宗马克思主义,以影响和挽留一批知识分子为新中国服务;50年代中期争取胡适,是期望他拥护统一事业,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大业。胡适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理念以及1949年以后大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是胡适最终没有接受统战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