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2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新时期初<艳阳天>被解读为对农村阶级斗争图解的政治教科书而遭到冷遇.但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各种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观念涌现,对<艳阳天>的评价,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两种态度;在评价方法上,既有坚持原来的现实主义或是社会-历史-政治的批评方法的,但更多的是从不同角度对<艳阳天>的再解读.  相似文献   
112.
青川出土的<为田律>,其出土内容仅是这部秦律的一部分,它主要是针对南方稻作农业地区的具体情况所制定、并适于巴蜀地区水田的农田规划和稻作农耕的农时月令,在当时这部法律的实施对象主要限于秦的移民.  相似文献   
113.
贾平凹的小说《天狗》是一出用现代意识复制的古典式爱情喜剧。作者表面上是对古典爱情模式的消解与颠覆 ,实质上采取民间文学还原的方式 ,又建构了一种新古典爱情模式 ,最终实现了他的地域文化和地域风情特色的所指。  相似文献   
114.
宪法实为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就是传统中国的国宪。传统国宪的一项基本理念就是“天下为公,立君为民”,这一理念是华夏贤哲对政治共同体的起源与目的、共同体治理者及其治理权的来源与宗旨这一重大问题的回答,堪称传统中国的国制灵魂与精神宪法。这一理念所体现的“公天下”主张与夏禹传子开创的“家天下”体制之间并非尖锐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公天下”是理想的治理理念,“家天下”是现实的统治思维,“公天下”的理想涵盖了“家天下”的现实,并对其进行论证、解释,或者批判、校正,使传统政治实践不致过分偏离华夏治道。  相似文献   
115.
蒲州姑娘织女,与牛郎结为夫妻,是人神恋爱与天神斗争,大获全胜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由于西汉统治者标榜孝道,主张“以孝治天下”,所以,儒家文人刘向等把牛郎织女反天命、争自由的爱情故事,篡改成为明显的带有劝人行孝的“董永与田仙”的说教,讹传误导人们两千余年之久。并对有悖于“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发源地多所隐蔽、篡改和删削,遂成千古之谜。经考证与研究,其发源地在山西蒲州——舜居妫。  相似文献   
116.
本文讨论天门方言“V 起 (哈 ) 趋向动词”结构中“起”和“哈”的不同语义、语用情况 ,并结合其他方言里的同类现象 ,探求“起”、“哈”的语法性质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17.
田汉是我国现代歌词艺术大师 ,他的一百多首脍炙人口的歌词 ,连同他的名字一起 ,已深深地镌刻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坎上。他的歌词 ,其思想和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即 :历历在目的时代绘真 ,神形兼备的音乐形象 ,匠心独运的结构艺术 ,声诗并著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18.
汉语中五味的名称,上古是“甘、苦、辛、成、酸”,后来变成了“甜、苦、辣、成、酸”。除了“咸”古今义没有变化,没有引申义外,其他4个词的引申义古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9.
孔广德辑《普天忠愤集》作为甲午战争的直接产物,收入了大量清末人撰写的与时事时局、国计民生、革旧维新有关的诗文,体现了编者激发士民忠愤之气、挽救危局、培养人才、成一代龟鉴的意图,同时,也深刻反映了甲午战争前后的历史文化氛围,广泛展示了当时的时代心理状态与时人的思想认识水准,是认知那段历史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0.
蓝田是明正嘉年间青岛即墨著名诗人,受明代结社风气的影响,他先后参加了杨慎发起的丽泽诗社与冯裕等人组织的海岱诗社,与杨慎、冯裕等诗社成员交游唱和,还与边贡等师友及胡缵宗、王献等各级地方官员交游。在明中叶诗歌复古风潮席卷诗坛的背景下,考察蓝田的结社交游活动,既可从中窥见其诗歌创作异于复古风潮的渊源有自,也可藉此认识当时诗学观念与创作的多元化及诗歌流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