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201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145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74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多弥史钩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弥 ,为隋唐时期汉文文献史籍记载的西北民族之一。《新唐书·西域传下》记其为西羌 ,滨犁牛河 (今青海通天河 ) ,“役属吐蕃 ,号难磨 (Nam mo)”。本文据此 ,认为“难磨”即藏文文献中所记之“南”(Nam)国或南部族 ,源于汉代以来西羌中的“卑”等羌 (以上前人均有论述 )。南部族在古藏文文献中往往与吐蕃原始六族中的“董”(sDong)族联系在一起 ,故多弥可还原为“董弥”(sDongmi,即董人之意 )。此名可能为其他族人对其的称呼 ,“南”为吐蕃人对其的称呼。另外 ,吐蕃征服“南国” ,约在唐贞观六年至显庆元年 ( 63 2— 65 6)之间。后为吐蕃“四方面王”之一 (《贤者喜宴》)、与吐蕃赞普通婚和结盟的大家族那囊氏 (sNa nam)应为南部族首领或大家族之一。唐安史之乱后 ,吐蕃曾征调南部至西域一带防戍 ,故 2 0世纪以来新疆出土的藏文简牍中有“南茹”、“南茹巴”的记载。唐末至五代 ,汉藏文书所记之“南山”、“南波”等 ,其中杂有“南”部族 ,故其所以得名 ,除因其居地在“南山”(今祁连山 )外 ,还有其民族构成中有“南”部族的缘故。  相似文献   
12.
西藏语言政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炜 《西北民族研究》2002,10(3):147-169
本文结合国外一些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政策 ,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对西藏语言政策制定的影响 ,描述了西藏语言政策形成和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宋、金时期安多藏族部落包家族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时期,安多藏族中有一支著名的吐蕃汉姓部落“包家族”,其来源是吐蕃化的汉姓丁家,最初居地在秦州宁远砦北,后迁徙于熙、河、洮、岷等地,并从此世居此地,其家族成员有宋代的包约、包顺、包诚及金朝的包长寿、包世显等。包家族归附宋、金王朝后,始终效力于宋、金王朝,与宋、金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格子藏文碑是滇西北地区近年来发现的吐蕃时代重要碑刻。分析此碑碑文 ,可以认为吐蕃王朝在滇西北地区及磨些部落中施行了告身制度。碑文记载还证实了吐蕃告身制度确有加赐告身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论西藏主体功能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单元,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其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到威胁。文章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和生态屏障以及区域开发体系的构架。按照西藏生态经济分区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在分析西藏生态经济系统和区域经济开发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6.
汉藏佛教文化交流自唐朝开始,经宋、元、明、清历朝不断,进入民国达到高潮。大勇法师曾在北京组建留藏学法团,其中的部分成员进藏求法,将大量的藏文佛教典籍翻译成汉文,推动并加强了藏传佛教研究,增进了汉藏僧人的相互了解和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拉萨市旅游业在起步后的20多年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使旅游业已经成为拉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将进一步推动西藏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拉萨市将向生态化、国际化的旅游名城迈进。  相似文献   
18.
澳门旅游博彩形象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博彩业回归后迅速发展,随著"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该行业更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除了"赌城"的形象外,澳门的旅游博彩形象还有甚么元素呢?本文结合了"结构法"与"非结构法",针对澳门旅游博彩形象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它的内涵及意义,并尝试提出一些适合澳门旅游博彩形象发展的建议,以利澳门这个"龙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Bai ethnicity and Bai identity on the tourist market in Dali,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Yunnan, China. Focusing on how the social landscape of Dali has changed in respon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Bai ethnicity is advocated as a product loaded with potential economic values. The author discovers that ‘commerce of authenticity’ (T. Oakes, Tourism and modernity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 1998 Oakes, T. 1998. Tourism and modernity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  [Google Scholar]), and different forms of ethnicity and artefacts promoted in the tourist market have not drowned out the sense of being ethnically Bai. Instead, the tourist industry has become a daily reminder of ethnicity to both insiders and outsiders by making people more self-conscious and reflexive about the ‘cultural stuff’ that they may have previously taken for granted, or may have left unattended.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how locals actively appropriate state-defined categories and reshape them into the repertoire they desire.  相似文献   
20.
Beginning in the 1980s, and continuing for over three decades since, a particular generation of Tibetans from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region known as Amdo, and particularly from the northern parts of China’s Qinghai province, has proven extremely productive. Why has this generation, born primarily between 1959 and 1967, been so incredibly successful?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ontextual factors that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dible success of this generation. This ranges from the policies and circumstances that affected their births, and the state of the cultural field at the time they reached adulthood. Personal experience narratives, autobiographies, and scholarly studies then reveal how this generation was able to access the intellectual field. Finally, I briefly discuss how the Amdo Tibetan intellectual field compares with other Tibetan and ethnic experienc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