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7篇 |
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56篇 |
理论方法论 | 7篇 |
综合类 | 237篇 |
社会学 | 11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方雷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149-151,156
公文作为阮籍作品的一部分,理应受到应有的足够的重视。阮籍公文写作虽然屈指可数,但其艺术价值却不可忽视。深入考察阮籍的公文写作,才能全面认识阮籍既是著名诗人又是公文写作高手的真实面目。而从刘师培对阮籍公文评价的失误,我们将会认识到公文写作独特的风格特色和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92.
王铭铭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1):9-18
文章借用一个电视纪录片记载的知名案例,分析了乡土社会中文字的双重作用,即,其与人们的荣与辱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从个案延伸出一种不同于文字学与心理分析学的解释,也批判了人类学的“无文字主义”,指出,人类学有必要对书写展开集中研究,尤其是有必要研究文字在“通灵”、认同及等级构造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刘永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58-62
在内蒙古汉语诗歌写作群体中,诗人张蜀恒绝对是个异类。张蜀恒对"诗歌+评书"的立体诗歌范式进行了先锋实验,主张"诗歌评书"的表演技巧主要有嗓子活、面子活、身子活等。本文就张蜀恒"诗歌评书"所表现出的声音诗学,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诗人不自觉的回到诗歌最初的形式尝试,以及与《诗经》的诗学关联;二是以方言入诗的"以暴制暴"问题;三是诗人介入生活的努力,即加大诗歌表现的民生容量。从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了张氏声音诗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4.
朱云才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107-110
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传统文学政治话语功能的淹没性浮现,这与他钟爱的"平面化写作"、"赤裸地展示性爱"共同形成其接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影响的三大板块.弗洛依德学说对张氏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的性恋小说多写性压抑、性变态及性意识的潜在流动,写人物纵欲时的焦躁与解欲后的迷惘并由此摆动于生与死的两极之间,这些都暗合了弗氏理论. 相似文献
95.
汪春泓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38-42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曹丕的《典论·论文》提供了许多新内容。"诗赋欲丽"把诗赋文体的审美和娱乐功能推到极致。但作于建安末年的《典论·论文》,其主旨却是要消弭受儒家经学浸淫至深的士人的抵抗情绪,使士人与世无争,惟以著述为追求。 相似文献
96.
林纾译笔即林纾的翻译文笔,是林译小说译介方式与文学表达的文本显现。为达到译文与原文的信息对等,林纾在借鉴"言文合一"观念的基础上,有意在文言译文内添加大量的白话俗语。这种"文白相融"的语言策略不仅打破了古文笔法的诸多禁锢,同时也呈现出书面话语的近代变革之势;译介层面的双语转化夹杂着欧式语言的渗入,林纾译笔对于欧化词法和欧化句法的吸收,改变了文言原有的书写特性与语句框架,进而表现为"新"与"旧"的叙述叠合;新旧交融下的译介活动又催生了"注"与"评"等译笔补充形式。这类注评以副文本为表现,从而成为林纾针砭时弊、宣扬爱国保种之情的文本场域。林纾译笔既吸收古文之典雅,又融合今文之新奇,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促进传统小说文笔的现代嬗变。 相似文献
97.
98.
刘立华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4):30-31
本文简要介绍了“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范例教学模式提出的依据,对范例教学模式的特点、步骤以及效果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对其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
陈满铭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2):8-14
章法所探讨的是,篇章之条理,亦即连句成节(句群)、连节成段、连段成篇的逻辑组织.这种逻辑组织或条理,对应于宇宙人生规律,完全根源于人心之理,是人人与生俱有的.所以大多数的人,包括作者本身,对它的存在虽大都不自觉,却会自然地反映在他们的思考或作品之中.这种反映出来的逻辑组织或条理,由于对应于宇宙人生规律,就必然与探讨宇宙人生规律的哲学与科学有密切之关系.本文即择要就章法之类型、规律与转化(包括移位与转位)与"多、二、一(0)"的结构等,从中国哲学的逻辑结构中,以<周易>与<老子>两种典籍为主,一一作其哲学义涵之考辨,为章法之所以是"客观的存在",而定位为篇章之逻辑条理或结构,提出有力的证明与依据. 相似文献
100.
沈新林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69-474
通过解读小说文本,细致分析了《红楼梦》中确实存在的"不写之写"的艺术手法。这一手法具有调动读者的想象、丰富作品意蕴、隐蔽作者倾向和有利于对比、对照的美学价值。追本究源,这种"不写之写"是清初王士祯的神韵派诗歌理论在小说中的运用,也是《红楼梦》永远说不完的原因之一。确切地说"无为有处有还无"即是《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特殊艺术虚构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