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6篇 |
免费 | 111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87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186篇 |
理论方法论 | 23篇 |
综合类 | 915篇 |
社会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105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冬明历>是明清时代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民间宗教经书之一,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冬明历>的完整版本一直未被发现,因此对于该书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学界多有不识,偶有论及者,或失之偏颇,或流入想像和臆测.本文主要以新近发现的抄本<冬明历>为第一手材料,考察了<冬明历>一书的基本结构及其相关问题,并在明末清初民族冲突的大背景下,重点探讨了民间宗教"夷夏之辨"、反清复明、帝王观的流变与满汉混同等相关问题,为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明末清初的民族与宗教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彝、汉文献所见之彝族认同问题——兼与郝瑞教授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相关彝、汉历史文献的分析,结合田野资料,从主位的角度,考察了彝族的族类自称、族源、世系的自我认识,是否属同一群人的自我界定,族内婚意义上的联姻情况等,以此表明,民族识别以前,在今天被划定为彝族的人群中,在较大范围内应当存在着族群意义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易经》是一部极具文学性兼哲理性的中国古代经典之作。《易经》因文本的特殊性而导致了其在字词、句式和修辞层面的翻译难度。因此,语言文字层面,应该注意上古时期文字的特点,在准确把握文字训诂同时发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心理等因素;句式层面应该注重译文对原文的节奏和韵律美的重现;最后还要在修辞层面做到准确把握《易经》卦爻辞中所隐藏的内涵,真正体现其精神思想和实质。 相似文献
4.
5.
金东旭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4):37-43
在朝鲜末期传播的野谈中,《青邱野谈》《东野汇辑》《东厢记纂》等所收录的《李义勇》传奇色彩比较浓郁,与中国唐传奇中李朝威的《柳毅传》有相似之处。本文通过考察《柳毅传》与《李义男》之间的关系,分析《李义男》的演变过程及其内涵,探索《李义男》产生的时代背景,最后指出:《李义男》是在中国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的基础上创作的。 相似文献
6.
刘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29-133
琼瑶、亦舒、张欣是近30年来活跃于两岸三地的言情一J-说家,从原型视角分析这三位女作家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发现她们的小说创作与大众文化、男权主义的关系,从而探寻通俗小说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唐志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74-79
在考察六朝《异物志》之存佚的文献基础上,对《异物志》与六朝文学之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认为《异物志》的出现为六朝文学特别是咏物赋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拓宽了畛域;而六朝文学之影响于《异物志》的写作,则主要表现在使《异物志》的文学性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8.
张丽丽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93-97,104
程颐隆礼重法的平民圣王治国理想深受其理学思想的影响。由于北宋时期道学沦丧、圣人自身所具有的治世品格及平民成圣三者的共同作用,平民化圣王治世才得以可能。程颐理学视域下的圣人具有尽理、设教、清者之量和中和之气等道德品格。但是,圣人在治理国家时并非依托圣人气象的感召,而是依靠理学视域下的礼法并重的观念治理。礼主要包括治国之礼、祭祀之礼、礼与民心等方面,法主要包括三王之法、使民之法和无位治世等内容。程颐的政治哲学"理想国"是以圣人、天理为根基,以礼法制度为内容,以民心、民愿为根本的理想国家。 相似文献
9.
黄忠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127-133
今古文两学派的较量是《诗经》问题争论史中的一大焦点,但因三家《诗》的陆续亡佚,使得后人要支持今文《诗》,得同时致力于辑佚与诠释两个工作才行,清末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就是这方面的名著。此书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继续前进,尽量铺陈三家原貌,以《毛诗》作为理解今文的参照系,条理清晰,而其分别家数时,主要是依照陈寿祺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的成果,甚至陈氏取材不够精审的缺陷也被王氏所承续,所幸,其在面对旧有材料时仍能注意到筛选与考辨的工夫,所以呈现出来的材料仍较陈书稍显精审。 相似文献
10.
允春喜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53-57
儒家思想在由非汉族统治全国的元朝依然能顺利传延,虽然儒家思想的内在性质非常重要,但如果忽视人在其中的因素,则无法对该问题完全解释。选取该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郝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还原、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郝经"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的深入分析,发现汉儒在少数民族优势地位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反应,郝经的"用夏变夷"思想及实践对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