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6篇 |
免费 | 111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87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186篇 |
理论方法论 | 23篇 |
综合类 | 915篇 |
社会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105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蓝甲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2):25-30
针对历史上<周易>研究者对爻辞理解的纷繁复杂甚至矛盾现象,第一次提出了<周易>爻辞的表述结构及其解读方式,井以此为例,分析了某些爻辞的正确含义,纠正了历代解释者的某些错误诠释,解决了如何正确解读<周易>爻辞的原则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32.
程刚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34-239
北魏初期,司马楚之凭借个人才能及其与鲜卑贵族、皇室的姻亲关系,父子得以世袭王爵,担任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的要职。孝文帝时期,司马楚之家族世袭要职的特权被取消,爵位亦例降为公。司马悦为重振家族,改变了以往的姻亲关系,开始与汉族大族联姻,以抬高家族的地位。北魏末,司马裔归顺西魏(北周)政权,依靠乡里、宗族的势力,屡立功勋,从而受到统治者的宠信,然关东豪族的身份使司马裔最终未能进入西魏(北周)的政权核心或政治中心地区任职。 相似文献
133.
以《新闻深一度》为例,从对话扩展和对话压缩两个方面对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介入特征进行探讨。在对话扩展上,《新闻深一度》具有众多参与者通过多媒体方式使用引发资源、问句式引发资源多分布于主持人话语和画外音中、摘引资源多出现在画外音中的特征;在对话压缩上,该栏目具有否定资源多分布于嘉宾话语中、对立资源多出现在主持人话语和画外音中、一致资源只出现在主持人话语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4.
"上官体"考辨二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聂永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3):94-99
作为唐诗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风格称号,以"绮错婉媚"为特征的"上官体"虽曾"贵显"一时且衣被后代,对初唐宫廷诗风的流变乃至唐诗史的演进影响深远,然而从当代起即受到了众多的误解与责难.因此,广泛地勾稽索引,刮垢磨光,理清上官仪的生平履历,以见"上官体"生成的真实面貌;深入地辩证考订,拂尘去埃,重现以"绮错婉媚"为特征的"新变"诗风所体现的诗歌艺术演进内在趋势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5.
混成耕牧制在彝语地名中的反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混成耕牧制是一种普遍流行于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生产方式。彝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甚至部分汉族和布依族都曾实行过这一生产方式,有的至今尚在延续或变形延续。然而, 对混成耕牧制的研究目前尚不充分, 文献记载又残缺不全。因此,通过对彝语地名含义的破译和诠释, 归纳这些地名定型的命名意图, 透视这些地名的命名取向, 从而揭示混成耕牧制在资源利用上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36.
朴永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58-64
蒲松龄在《聊斋》中积极鼓励士人“弃儒从商” ,但他仍持“右儒左商”的态度 ,“从商”的目的仅仅是士人为了摆脱自身的穷困 ,尔后重新实现“儒业”的理想。蒲松龄主张儒商在经商活动中不失“儒家品德” ,这无疑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聊斋》中对“儒商”的致富过程叙述过于简略 ,看不到“儒家品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作者毕生投身举业而缺乏商业活动经历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7.
刘玉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66-68
在我国思想史上 ,《周易》思维独具特色。这种特色在形式上表现为思维的意象性、数术性、逻辑性、直观性。《周易》因其显著特色产生独特而巨大的魅力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38.
“华夷之辨”的核心是文化之辨,强调保卫先进的华夏文化以求发展,反对屈从落后的夷狄习俗而倒退苟安。这一观念,促成了一种凝重执著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了各少数民族向汉文化靠拢而融合为一个民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时,它成为排斥落后文化,保证中华文化传承、延续的思想武器。因此,“‘华夷之辨’对中华民族史的负面影响”之说需要商榷。 相似文献
139.
汪高鑫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4):38-41
董仲舒和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涌现出的两位杰出的思想家。本文着重对两人的夷夏观作了比较论述,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先儒特别是《公羊传》的夷夏观,他虽然从大一统的角度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的思想,却重视依据"从变从义"的原则,借助于灾异论的形式来辨明夷夏之别;司马迁则"不斤斤于夷夏之别",《史记》从编撰体例到思想内含无不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夷夏一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0.
任俊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4):85-89
魁隗氏、连山氏皆指人身牛首最初的炎帝神农氏,而大庭氏则非.魁隗亦即伊耆,所在的大方向即荆楚之地.炎帝神农氏最初所居是一个名叫连山的云遮雾绕的大山区.地因其自然特点而得名,族以其地而得氏,因此而称炎帝神农氏为连山氏.连山就在今湘粤桂交界的九嶷山区,九嶷南麓至今还有连州市、连山、连南等县、市名,九嶷腹地古亦为荆楚之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