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7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10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91.
花东H3卜辞中的“■”为丁,是日名,有的是生者,有的是死者,活着的丁是尚未即位的武丁,卜辞中的王是小乙,H3卜辞的占卜主体应在小乙时代。  相似文献   
92.
中国古代铺首衔环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苗霞 《殷都学刊》2006,(3):29-39
铺首衔环是中国古代一些器物上的附件,主要在青铜器上、陶器上、漆木器上、瓷器上、画像石上、墓门上、墓葬棺椁上以及建筑的门上。它从安阳殷墟第二期晚段出现后就一直使用,而其使用也最终变成主要使用于门上。  相似文献   
93.
《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一书的作者在掌握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围绕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具有原创性的探讨,开辟了殷海光思想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4.
赵谦著述考     
赵谦一生著述丰富,其著作多涉及文字、音韵,属浙江道学学系,学术影响很大。以前认为赵氏的著作多已散失,只存《六书本义》《声音文字通》《学范》三种,研究发现其存世著作多达七种,其中《考古续集》藏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均不记载。该馆在记录赵氏著作时,混淆了实为一人的赵谦和赵古则。文章对赵氏存的这七种著作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95.
章法所探讨的是,篇章之条理,亦即连句成节(句群)、连节成段、连段成篇的逻辑组织.这种逻辑组织或条理,对应于宇宙人生规律,完全根源于人心之理,是人人与生俱有的.所以大多数的人,包括作者本身,对它的存在虽大都不自觉,却会自然地反映在他们的思考或作品之中.这种反映出来的逻辑组织或条理,由于对应于宇宙人生规律,就必然与探讨宇宙人生规律的哲学与科学有密切之关系.本文即择要就章法之类型、规律与转化(包括移位与转位)与"多、二、一(0)"的结构等,从中国哲学的逻辑结构中,以<周易>与<老子>两种典籍为主,一一作其哲学义涵之考辨,为章法之所以是"客观的存在",而定位为篇章之逻辑条理或结构,提出有力的证明与依据.  相似文献   
96.
本文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论证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中华传统饮食口味地理方位观的实质是阴阳五行学说的衍生物,只是因历史发展的时空和文本作者的变化,出现历史记忆的重组与编排而遮掩了其本来面目。通过对该文本的分析,同时也再次论证了文化是环境、社会文化和人三者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7.
神来、气来、情来的兴象——《河岳英灵集》之范畴论@吕玉华$中华书局《文史资料》编辑部!北京100073~~  相似文献   
98.
殷墟文化与商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熟完善三段曲折历程。若问重卦的作者在哪里 ,大抵如此而已。(二 )解决了《易经》的来源问题。关于《易经》的来源问题 ,千百年来为历代学者所迷惑不解 ,而仅滞留于司马迁伏羲画卦、文王演易之说。此中之缘由 ,就是从未找到在《易经》诞生之前一时代实物证据。用形象的说法就是《易经》之父何处觅。如今 ,从安阳殷墟出土的遗物中才真正认定了《易经》的父位。我们现在就以安阳小屯南地发现的易卦卜甲为例 ,并与《易经》上的基本内容相互对照来看看它们之间的“父子”承继关系。《易经》的框架结构 ,基本包括卦形、卦名、卦爻辞和九六学四…  相似文献   
99.
“乐象”在《荀子·乐论》中初显端倪,而完善于《礼记·乐记》,作为礼乐文化、古音乐学中极其重要的范畴,它的产生、发展、延伸有其内在的理路。在“音”“声”“乐”三者的离合、勾连中,“乐象”保持了多义性与丰富性。在“音声舞”的变化中,“乐象”作为“歌乐舞”的合一,具有原生性、综合性,不能被其他后起、外来的概念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0.
潘明娟 《唐都学刊》2012,28(2):15-18
汉唐时期对灾异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历程。两汉时期,人们认为水、旱、震、日月食等属于灾异范畴,基本上是用阴阳五行说、天人感应论等来解释灾异的产生,表达其对灾异的认识。唐代,仍然注重与农业相关的灾异,与汉代相比,基本忽视了地震、日食、火灾等灾异。在两汉灾异认识论的基础上,唐代仍然认为灾异为天谴,但是也有人淡化了董仲舒"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的思想,认为"灾变"非"灾异",灾变有常,是客观存在或者是人为造成的,这就是唐代出现的灾变自然成因说和社会成因说。相较两汉而言,唐代对于灾异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