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9篇
民族学   11篇
丛书文集   273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1465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is paper “maps” a number of trajectories through which the conceptual contours of sex could be traced in the bioscientific discourse of Republican China. Focusing on the writings of the embryologist Zhu Xi (1899–1962), I analyze the epistemic functionality of such biological terms as ci (“biological femaleness”) and xiong (“biological maleness”) that acquired an unprecedented scope of cultural discursiveness in China only alongside the arrival of Western biology, which replaced classical learning and natural studies as the authoritative field of inquiry about life. I first show that when Chinese scientists used these terms to describe the sex of biological species, they relied on an epistemological framework of visual knowledge that granted some foundational operative power to a signifying order in which one could know by see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i and xiong (and, ultimately, sexual differences). These two terms’ lexicality and indexicality thus mutually reinforced one another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ir semiotic possibilities and epistemo-logicality. I then show that while they adopted ci and xiong as the bioscientific synonyms of the more culturally anthropocentric words such as (woman) and nan (man), Chinese biologists also incorporated sophisticated biological theories of sex from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ncluding the theories of “gynandromorphism” and “intersexuality.”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figurations of hermaphroditism reveal the ways in which at the heart of the entire bioscientific discourse of ci and xiong resides its key conceptual anchor: the human–non-human divide.
Howard Hsueh-Hao ChiangEmail:
  相似文献   
22.
“说文四大家”在说文学史上分量极重,“段、桂、王、朱”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然而清中叶亦有“段、桂、严、王”之判断。这两种看法的产生或因体例不同、或因著作时间早晚。朱骏声著作刊刻最晚,未入“说文四大宗”,一方面受到著作体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其打破常规的编排方式,时人未识其善;而严可均未入“说文四大家”主要由于著作不能突破前人藩篱,仅对许书订正、修补。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从抚河河道变迁的事实出发,得出其变迁的特点,分析其变迁的原因。提出应加固抚河右堤、疏通东汉河与开挖下游东分流河行洪的建议。  相似文献   
24.
朱自清早期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全面的人,强调以教育为信仰,注重团体生活的锻炼。但这种教育理想在当时客观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他早年在江浙一带处处碰壁,白马湖春晖中学是朱自清早期教育理想最终破灭之地。教育理想的破灭,不仅使朱自清经济陷于贫困,而且形成了他的刹那主义。此期的创作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5.
傅斯年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丰富的民族思想。民族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他的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有紧密的联系。对他的民族思想进行研究,是深化傅斯年研究的需要,对全面认识傅斯年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中华民族危难关头,他坚决反对外敌侵略,力主全民族团结抗战;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强调中华民族内各民族平等,热切希望中华民族的复兴。傅氏的民族思想是一份宝贵的学术遗产,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26.
朱舜水受明末清初理学清算浪潮的激荡,对形上思辨学风批判不遗余力,对佛释更是痛加针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朱舜水文集》中又有反对攻击佛教的言论,这其中原因何在呢?而更让人不解的是朱舜水自己对佛释有所取用,但却对某些宋明理学家的杂佛批评有加,这是为什么呢?因此,探讨朱舜水反佛思想矛盾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27.
北宋四书家之一的米芾平生涉猎甚广,以书法名世,其卓越的书法成就名垂千古。本文简略介绍了米芾生平、嗜好与精神风貌,着重论述了米芾的书法师承、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体会独到的书法技巧等,并论述了米芾书法存世作品的现状与价值。  相似文献   
28.
傅璇琮先生作为当代学者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数十年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与学术个性的思想体系,其来源,一是以丹纳《艺术哲学》和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为代表的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学史观;二是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尤其是以王国维、闻一多、陈寅恪为代表的前辈学术大师的启示。其学术思想体系一是以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为主体的方法论,二是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总体设想的学科论,三是关于研究者自身素养及治学态度的主体论。  相似文献   
29.
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革命战争时期,朱德非常重视通过产业发展推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在边区产业建设中,他提出并指导实践了著名的“南泥湾政策”,推动了边区多元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蓬勃发展。他基于边区革命与建设需要,在探索边区产业发展之道中,形成了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多元协同和市场导向为内容的区域产业发展思想。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0.
吴闿生编撰的《晚清四十家诗钞》前二卷专录桐城诗派后期诸子的诗作,凸显了桐城派北传之后围绕吴汝纶渐次形成的"冀州—莲池"诗人群体组合,而其诗学批评在继承桐城诗派"诗文一体"、"熔铸唐宋"的基础上,突出了宗风杜甫的祈向,尤其注重涵容雄奇诗风,反映出时代风云之气在内心深处的激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