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5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汪康年和庚子中国议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康年是中国议会的发起人之一,此前曾任正气会会长。与希望建立全国性新政府的唐才常不同,也与企图建立受日本控制的全国性新政府的日本人不同,汪康年在中国议会中,始终主张东南自行改革,对北方和全中国将来的政局不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02.
从国家与社会互动角度看,如何把城市社区自治建成一种理论上有效、实践中可行,既能被公民认同又能获得党和政府支持的基层民主制度,是关系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大问题。在国家与社会分权的全新视角下对城市社区自治进行研究,认为城市社区自治是国家与社会分权的有效体现。在社区居委会自治实践中,城市社区和居委会应有合理的定位和复位。新型社区自治建设需要政府和基层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促进社区自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3.
农村治理中的种种问题在本质上是旧的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表现,进一步厘清国家与农村社会的边界,给农民更广阔的自由生存、自主发展的空间,是改善农村治理的关键。因此,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民自治”,改变目前“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结构,从体制上消除旧的国家与农民关系最集中的载体,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04.
北京市社区建设中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民主自治 ,北京市在社区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具体包括资源获得机制、社区参与机制、社区工作机制、社区意识的整合机制、社区控制与监督机制和社区激励机制等。此外 ,为更好实现民主自治 ,还需要考虑到每个社区的实际情况 ,避免社区建设落入“模式化”的陷阱 ,理顺政府与居委会的关系 ,重视社区领导的素质与社区工作成效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05.
王雷 《兰州学刊》2007,(10):178-180
北洋时代,乱世乱局。白坚武作为局内人对时局进行观察,提出解决乱局的思路:包括各省自治、南北统一、文人治国等。大变局下文人的思考,不仅仅是书生论政,也相当程度的代表了民众对时局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6.
陈月圆  龙登高 《社会》2023,43(2):96-122
近代公产转型与基层公共事业、国家治理机制的演变紧密关联,并承载了“公”观念的变迁。本文从产权视角出发,以民国时期浙江县级公产管理制度为基础,考察公产转型的历史进程。民国成立后,县级公产被纳入地方自治机构统一管理,其有别于“官产”“私产”的产权性质得到法律的确认与规范。在国家政策变动与治理事务扩张的背景下,自治机构对公产的管理引发诸多问题。20世纪30年代中期,南京国民政府推动县级行政制度改革,逐步将公产纳入政府管理,“公产”的概念也随之扩展,并逐渐向政府财产偏移。  相似文献   
107.
战国时期,氏族解体、贵族衰落、社会结构变迁以及频繁剧烈的战争,使得基层民众的治理成为重大问题。对此,《商君书》提出了以国家为主导,以法治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乡闾精英为主体,基层民众广泛动员和参与的基层民众自治思想。国家主导下的基层民众自治,能够有效地将分散的民众抟聚在国家体制中,不仅可以提高国家对基层资源的汲取能力,提升国家实力,而且可以通过给予民众自治权,提供向上流动的社会机制,培养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巩固统治基础。如此,新型国家及其民族和文化才能在“大争之世”稳稳立足并求得进一步发展。这对于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代中国,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本土性历史资源和思想财富。法治明确划定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范围,让司法与行政适度分离;普法的广泛和有效,使得司法和民众可以监督行政,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保持国家的纵向权力和社会的横向自治权利之间的动态平衡。这对于解决现代基层群众自治悬空或空壳化问题,避免地方政府对基层群众自治权利的侵蚀,真正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