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22篇
  免费   503篇
  国内免费   167篇
管理学   12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5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42篇
丛书文集   1908篇
理论方法论   810篇
综合类   9451篇
社会学   529篇
统计学   7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714篇
  2013年   648篇
  2012年   838篇
  2011年   1011篇
  2010年   869篇
  2009年   763篇
  2008年   794篇
  2007年   946篇
  2006年   959篇
  2005年   948篇
  2004年   944篇
  2003年   880篇
  2002年   718篇
  2001年   583篇
  2000年   332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Chinese television dramas over the past decades have seen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various narratives, but no other narratives speak to the emerging urban middle class's fear and anxiety more palpably than the stories of the maid. However, despite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the maid stories among urban viewers, most of these stories do not resonate with domestic workers themselves. How do we make sense of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the maid stories among urban viewers? And how do we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tiated capacity to resonate and identify with the characters among viewers? These are important questions to consider if one is to understand the new cultural politics of power and social formations in post-Mao China. In this paper, I explore some of the crucial ways in which a controlling gaze is facilitated and naturalised by the visualisation of place and space in these dramas. Then, through both critical analyses and engaged ethnography, I demonstrate how two sets of controlling gaze—everyday and televisual—reinforce and justify each other. Finally, I advance the concept of “peripheral vision,” which, I show, denies the modernist “master” narrative of the city and, instead, empowers the subaltern figure with an epistemological position of “eye-witness” and anthropologist of the city.  相似文献   
252.
换个视角看庄子人生观的积极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人生观是中国古代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影响了很多人,包括那些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尽管如此,人们总是认为庄子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作者从人生观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着手,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认为庄子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具有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并提出了达到其理想和目标的方法,要求人们努力去实行.所以,庄子的人生观并非只是消极.  相似文献   
25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思想变化发展现象。从原因看,思想变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本质看,思想变化的实质是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从整体看,思想变化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需要从思想变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关系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整合各种社会思潮的工作,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54.
本文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美国崛起的原因,比照当代中国与19世纪末美国在地缘政治环境上的异同,提出当代中国和平发展应研究借鉴美国的经验,按照统一国家——增强国力——发展海权的步骤,把握中国自身地缘政治环境特点,顺应当代世界发展潮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55.
人们从熟知而并非真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入手,就不同层次的主体在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已经做了什么,应该做些什么,还需要做些什么作一个清理和回顾,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历史的整体性分析可以得出,充分利用中央及政府的政策与倡导作用,充分发挥理论工作者的学科科研功能,理性地唤起民众的主体参与精神,是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256.
西部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要求有良好的人口环境。人口是西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在西部发展中 ,制定积极的人口政策 ,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 ,为西部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257.
民国时期的第三次康藏纠纷由国民政府主持调解,反映了国民政府对康区和西藏的统属关系。由于康藏纠纷的复杂性,国民政府在处理过程中的措施和原则,实际上是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的综合反映。研究这一历史事件,有助于认识近代中国治理西藏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58.
雷晓静 《回族研究》2007,2(3):70-76
当代科学的数字化趋势给古籍整理研究带来挑战和机遇,汉古籍文献数字化成果给我们很多启示。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回族古籍整理与研究将如何面对数字化,数字化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是每个回族古籍整理研究者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本文提出并尝试着探讨这些问题,以期引起同行对回族古籍文献数字化的重视和探索。  相似文献   
259.
凌纯声先生1930年的赫哲族田野调查是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界一次科学的实地调查,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从现代中国提倡和注重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背景来审视这次田野调查.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逐渐从吸收传播"西学"向研究中国历史、社会、民族文化转变,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努力,从而形成了提倡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风气,而且中国学者进行了多次学术实践.这次田野调查与那个时代的学术背景密切相关,并且体现出其学术背景.本文还论述了蔡元培先生与这次田野调查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60.
民国的风俗变革与变革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时代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风俗的演进也进入到转型的阶段。风俗的全面变革促使了一系列变革风俗的产生。文章论述了当时风俗文化演进的三种趋势———对人的尊重、对迷信的涤荡以及政治因素的渗入 ,是民国风俗步入现代化进程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