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16篇 |
免费 | 64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8篇 |
民族学 | 75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404篇 |
理论方法论 | 98篇 |
综合类 | 2079篇 |
社会学 | 7篇 |
统计学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111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168篇 |
2011年 | 171篇 |
2010年 | 177篇 |
2009年 | 166篇 |
2008年 | 159篇 |
2007年 | 225篇 |
2006年 | 245篇 |
2005年 | 197篇 |
2004年 | 208篇 |
2003年 | 224篇 |
2002年 | 161篇 |
2001年 | 127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王越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2):38-44
胡同是北方地区对小巷的通称,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写作衚衕,清末简化成胡同,直到现在.文革后期,曾有人提出水井假说,认为元<析津志>中的衖通,是衚衕的前身,为蒙语水井的汉字表音.经笔者考证,胡同一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即已出现,衚衕的早期写法是胡洞,弄与胡洞系汉代古巷字的南北两音. 相似文献
912.
王志俊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6):70-76
礼与俗的关系,是礼学思想落实于社会生活实践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面对古礼繁琐难行,俗礼有违经义等现实问题,朱子重新制定《家礼·昏礼》以重整夫妇之大伦。首先,立足于古礼之基本精神,朱子大幅删减婚礼的繁文缛节;其次,严厉批评民间流于轻浮的鄙俚婚俗,但也酌情吸纳其中不害义理的仪节。最终,既契合古礼精神又切于人伦日用的《家礼·昏礼》在民间社会广泛流行开来,并由私家礼仪逐渐上升为国家的婚姻之礼。朱子通过“以礼化俗”的方式,使得儒家礼仪落实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而实现化民成俗的目标,这对于当今重建儒家礼仪文明与人伦价值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13.
朱士光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1-8
为探究西安地区各朝代古都文化之主要内涵与基本特点,结合大量史料,对西周、秦、西汉、隋与唐王朝都城之规制、建设、平面布局、主要建筑之思想理念进行剖析。分析认为:西周都城文化充分反映了周代礼乐文化;秦都城文化体现了大一统的精神;汉长安城文化以尊儒思想为主体,整合了前朝相关理论,并有所创新;隋唐长安城文化表征了多元文化的开放气象。 相似文献
914.
韩愈在中唐至晚唐五代之间同调甚少,其为人所公认的地位与成就,主要是经历北宋时期逐渐形成的.当时效法韩愈古文运动,推动诗文革新,均以韩愈为标榜,对于韩愈的接受有着明显的转进,是接受韩愈最重要的时代,而其中尤以欧阳修对韩愈的接受关系为重大.经过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士人群体推波助澜,韩愈的负面形象得以扭转并趋于理性客观看待,而其诗文的开拓示范意义亦逐渐被发掘出来,成为文章轨范,对北宋以后的韩愈研究及接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5.
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4月17日至20日在四川大学举行,与会者50余人,收到论文60余篇,主要议题包括先秦史、古文字学、民族史等。 相似文献
916.
王金寿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64-69
古代文学传播动因的研究,是建立古代文学传播理论的关键.从传播客体而言,文学传播的动因即文学创作的动因.从传播主体而言,文学的性质和审美价值决定着其传播的性质和方向.本文以上古文学创作和传播动因的描述,来初步探讨古代文学传播动因,企图搭建古代文学传播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917.
陈素琴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古代汉语中的颜色词是属于词汇中的一个类,但其词语之间构成的反义关系比较复杂,并非一对一那样简单,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选取红、绿、白、黑来探讨颜色词的反义关系构成情况,并试图找出其发展特点,对于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词汇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18.
赵君尧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2):10-16
在漫长的洪荒年代,勤劳勇敢的闽族先民依靠富饶的海洋资源,艰苦卓绝她开创出独具福建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经过先秦发展,从秦汉到隋唐五代,伴随中原百姓南迁入闽,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进一步融合。降至宋元,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得到全面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弱,面向海洋的福建地区中外文化交流、生活方式、社会生活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一条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源于先秦,成于汉晋,兴于隋唐五代,繁荣于宋朝,发展于元代,盛极而衰于明清。 相似文献
919.
冒宇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35-38,50
滨水城镇的旅游业发展受其区位、知名度和旅游组织线路等因素的影响.在江南古镇等滨水城镇的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特色不够鲜明和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因而应注重环境效益和营造特色,并加强联合开发. 相似文献
920.
文人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群体。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一分子,中国古代文人必然受到来自“三农”的强烈影响。有赖于其时全社会“重农”“敬农”的整体氛围,“三农”及其相关问题的阐发讨论在他们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有大量呈现:(1)文人官僚作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天然地站在利于国家运转的宏观角度,他们对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三农”及其相关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借助作品“劝农”,如陶渊明《劝农》组诗、戏曲《牡丹亭》之《劝农》一出;(2)面对身负重压却仍勤恳劳作的古代农民,感性的古代文人会自然而然地发出同情、怜惜之感,是为《田草赋》等“悯农”文艺作品的精神根源;(3)文人群体中也不乏信奉“士农一体”“耕读传家”者,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与谢灵运《山居赋》中所描绘的那般,这类选择“事农”的文人所创作的作品能“零距离”体现出古代“三农”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