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5篇
  免费   329篇
  国内免费   175篇
管理学   4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94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38篇
丛书文集   1897篇
理论方法论   444篇
综合类   8725篇
社会学   576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640篇
  2013年   617篇
  2012年   810篇
  2011年   885篇
  2010年   738篇
  2009年   732篇
  2008年   658篇
  2007年   867篇
  2006年   893篇
  2005年   803篇
  2004年   769篇
  2003年   751篇
  2002年   593篇
  2001年   450篇
  2000年   22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91.
论现代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单个个人的分散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性的协作活动。因此,要有效地进行现代科技创新就必须具有适宜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一是社会需要。它为科技创新提出目标任务,提供精神动力,并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提供条件。二是良好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政治环境可以保障科技人员的合法地位和人身安全,保证科技人员的丰富资源,凸现高效率的科技社会建制,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三是人文因素。它主要包括伦理道德、传统、宗教,社会学科中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这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9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立场,把历史教育方法作为基本方法。通过对历史教育方法科学内涵的阐述和其作为基本方法的缘由论证,指出运用历史资源及其方法原理实现思政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沟通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掘历史资源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把握知识源流,强化历史认同,构筑理想信念根基。教学中要以多样化的教学载体创建为有效路径,改进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93.
主题教育法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指引大学生的思想、凝聚大学生的情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主题教育法在具体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前瞻性不够、实施方式不活、品牌意识不强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国家目标、学校精神和学生特点,积极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题教育法运用的原则、步骤和艺术。  相似文献   
794.
Abstract

This article draws together two lively and provocative radical theorists, Emma Goldman and Friedrich Nietzsche, and suggests that a reading at their intersections can inspire political thought, action, and resistance in particular ways. The argument is framed through and productive of a particular archetype which emerges from a reading of these thinkers, that of The Dancer. Both Goldman and Nietzsche have been noted for their affect-laden reflections on dance, as an image of the subject which evades capture within the frameworks of discipline, morality, and ressentiment and which instead commits to a ceaseless and creative insurrection of- and- against the self. Here, I argue that through this image of The Dancer we can conceptualise a form of critical or anarchic subjectivity which can provocatively interpret and inspire radical political action. In the article I look at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dance has forme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adical politics. However I also argue that dance as understood in the terms established through Goldman and Nietzsche moves beyond corporeal performance, indicating a more general ethos of the subject, one of perpetual movement, creativity, and auto-insurrection. I also reflect on 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the idea of ‘self-creation’; as we can see from the more problematic dimensions of Goldman's thought, creation is an ethically and ontologically ambiguous concept which, when affirmed too easily, can serve to mask the subtleties by which relations of domination persist. With this in mind, the article goes on to discuss what it might mean to ‘dance to death’, to negotiate the burden of transvaluation, limitless responsibility, and perpetual struggle which these two thinkers evoke, in the service of a creative and limitless radical political praxis.  相似文献   
795.
This study proposes a micro‐institutional theory of political violence, according to which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violence is partially an outcome of tight coupling of persons' practices and self‐identifications with institutional logics opposed to dominant logics associated with world culture, such as the nation‐state and gender equality. The study focuses on two types of institutional carriers through which persons adopt institutional logics: routine practices and self‐identif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ree institutional logics: the familial, the ethnic, and the religious logics. Using a 15‐country survey data from early twenty‐first‐century sub‐Saharan Africa, the study finds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theory. Reported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violence is associated with practices and self‐identifications uncoupled from dominant world‐culture logics but tightly coupled with the patriarchal familial logic, with an oppositional ethnic logic, and with a politicized oppositional religious logic.  相似文献   
79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文化激流互相涌动、碰撞,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找寻思想政治领域话语权的法理依据,真正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题中之义。以《费尔巴哈论》为理论指导,探讨其当代构建,对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意识,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构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97.
习总书记执政以来,在国内国际的系列讲话中,屡次引用中国古代古典诗词名句、历史典故,形象地表达执政为民的心愿,以山水之道巧妙地展望亚太地区的美好愿景,以至理名言向世界传递我国新型“大外交”理念,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充分展示了泱泱大国领导人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798.
基于主体对认同对象和认知内容效果的评价角度,利用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状况喜忧参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大学生对于相关核心思想政治观念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教育者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认同度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尴尬局面,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不高、马克思主义信仰较为缺失.必须通过宏观、微观等多种途径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多方共同努力,改善大学生信仰状况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提高其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799.
徽州古村落旅游差异化经营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古村落旅游开发渐具规模的同时,也带来文化资源利用低效,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等诸多问题.因此,徽州古村落旅游开发,应避免古村落高度集中带来的竞争压力,重视差异化开发策略.首先,要认识到游客规模扩大、交通条件改善、游客要求提高,为徽州古村落旅游差异化经营提供了契机;其次,对旅游资源在自然风貌、文化遗存、民俗民风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徽州古村落旅游差异化开发提供条件;最后,应注重统筹安排,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积极促进合作,建立旅游资源集群化优势,提升古村落旅游品牌价值,加速推进徽州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00.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生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指标、理论创新的基础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科学的概念、范畴、原理、规律等为基本元素,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为基本表现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特殊性的认知和把握,有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的特征及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以政治性的价值指引为导向,以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为动力,在国家提供的资金、组织和制度保障下,完成对问题的分析与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要产生聚合效应需要着力建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着力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队伍建设,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交往以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伦理与学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