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72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卓越的诗人,才高多能,同时他又是一位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具,为世人称道。书法具有一定的法度,而毛泽东同志敢于打破传统,不断求新求变,一如既往地从事着他那高扬个性的书法实践,意气雄杰,古今无匹。  相似文献   
92.
《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确非司空图所作,而是盛唐书画家、书画理论家李嗣真所作。两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嗣真《诗品》一卷,李嗣真《诗品》著作权的缺失,与其生平事迹记载的混乱有关。《诗品》超越时代的诗学意义来源于李嗣真书画家、书画理论家的独特身份和盛唐成熟的书画理论。  相似文献   
93.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者,艺术大师刘海粟在书法上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曾师从康有为,专攻大篆和魏碑,后又学宋人,得米字神韵,他主张“艺术是生命的表现”,强调创作性灵性与激情,并将书法的线条运用到绘画中,确立了自己粗放豪迈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4.
从习书之人应具备的技能与品行展开论述,阐述了书法学习与创作中"悟"的必要与作用,它能使书者达到娴熟、脱俗的境界,使作品具有高雅、独特的魅力,这是书法艺术"人书合一"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95.
书法艺术的审美程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艺术审美主要包括直观观照 :“象内之象”的欣赏 ;领悟品味 :“象外之象”的欣赏 ;超越畅神 :“无形之象”的欣赏。  相似文献   
96.
一山一宁访日正当元世祖两次东征失败之后,恢复了因战争而中断近20年的中口关系.一山在口本留居18年,创建了禅宗一山派,受到日本两代天皇的尊崇.一山在日本不仅弘扬佛法,而且还传播了宋学、文学及书画艺术,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7.
“赞而不露”这种写作艺术最早出现于唐代,清代已广为流传,尤其是在清代岔曲中运用得十分纯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宝贵的财富。分析探讨岔曲中《赞琴》、《赞棋》、《赞书》、《赞画》、《赞风》、《赞雨》却“赞而不露”的写作艺术,对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古老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
本文分七章。分别论述了汉字书法的悠久历史及其在汉民族文化中长盛不衰的深层原因和历史必然。并从美育的角度,论述了汉字书法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各种举措和积极成效。文章用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批驳了当今流传于网络间否定书法,视书法为“摇头丸”的荒谬言论。  相似文献   
99.
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元素的思考,分析了中国书画独特的审美特色和审美情趣,其思辩性特征、书画同源理论的构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对客观事物独特的认知模式,因而产生出迥异于西方的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00.
汉字是先民以'象形'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故'以形写象'的内在诉求极大地促成了'形象喻知'的述评方式在中国古代早期书法批评中的兴盛。但到了宋代,米芾、朱长文等人则提出了'要在入人,不为溢辞'的新的批评观点,当时的书法史论著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种平实、明确的批评文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因来说,得益于文化向下的系列普及运动,以及宋初从柳开到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从内因来说,一方面,随着文字的成熟,文字的象形因素已经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形象喻知'的述评方式必然带来理解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这对于书法技法的传承和书法作品的鉴赏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形象喻知'的述评方式在宋代的式微,既是我国书法史学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