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229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846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5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Public perceptions of 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 (CCS) and other low‐carbon electricity‐generating technologies may affect the feasibility of their widespread deployment. We asked a diverse sample of 60 participants recruited from community groups in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to rank 10 technologies (e.g., coal with CCS, natural gas, nuclear, various renewables, and energy efficiency), and seven realistic low‐carbon portfolios composed of these technologies, after receiving comprehensive and carefully balanced materials that explained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each technology. Rankings were obtained in small group settings as well as individually before and after the group discussions. The ranking exercise asked participants to assume that the U.S. Congress had mandated a reduction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power plants to be built in the future. Overall, rankings suggest that participants favored energy efficiency, followed by nuclear power, 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cycle coal with CCS and wind. The most preferred portfolio also included these technologies. We find that these informed members of the general public preferred diverse portfolios that contained CCS and nuclear over alternatives once they fully understood the benefits, cost, and limitations of each. The materials and approach developed for this study may also have value in educating members of the general public about the challenges of achieving a low‐carbon energy future.  相似文献   
112.
医疗过程的双重交易关系——医疗机构与患者的医疗服务交易关系和医疗机构与药品生产代理商的医疗产品内部交易关系——决定了医疗服务提供方在医疗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所以,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重点是要从约束供方着手,加之政府的责任,以保证社会医疗保险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3.
关于完善买卖合同货物风险转移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联合国国际销售合同公约》的相关规定 ,提出完善我国买卖合同风险转移制度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14.
在使用3-(4,5-二甲基-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唑(MTT)比色法和毒物学方法研究由碳纳米管引起的生物组织——鸡胚胎纤维原细胞的性质的改变,以及碳纳米管对细胞产生的毒性后,发现碳纳米管会对鸡胚胎纤维原细胞增殖造成影响,不过它对这个生物组织的毒性很小,大约一级。  相似文献   
115.
专业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分析我国专业外贸企业困境和机遇、劣势和优势入手,提出专业外贸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必要性和符合其转变经营模式的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型,进一步提出了打造专业外贸企业精益敏捷供应链的具体对策,并就专业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过程、信息化、内部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持续改进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6.
期货交易对波动性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课题。建立了包含预期风险收益、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非对称信息冲击效应的EC-TARCH-M模型,对大豆、豆粕、玉米和强麦等期货的交易行为、现货市场信息冲击与期货市场内在波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期货交易行为均对波动性有着显著影响,但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投机交易会加剧期货市场波动性,而市场深度却有助于降低期货市场波动性。不同期货市场波动性对来自现货市场的信息冲击反应不一,但对来自期货市场中的信息冲击具有"杠杆效应"。  相似文献   
117.
构建出口贸易碳强度指标,将出口贸易增加值与隐含碳置于同一分析框架,研究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出口贸易碳强度的影响。在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与出口贸易碳强度演变趋势进行测算的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不同参与全球价值链指标对中国整体与细分行业出口贸易碳强度的影响及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行业主要以后向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更深而服务业位置指数更高;中国整体出口贸易碳强度以2005年为界先上升后下降;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与服务业出口贸易碳强度水平差异明显。除位置指数外,全球价值链前向与后向参与度、前向生产长度和深度GVC指数对中国整体出口贸易碳强度的影响均为正,且深度GVC指数的提高对出口贸易碳强度的促进作用最显著。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后向参与度和前向生产长度的提高对出口贸易碳强度的促进作用减弱;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位置指数的提高会进一步降低出口贸易碳强度,资本与知识密集型行业深度GVC的提高对出口贸易碳强度的拉动作用减弱。规模效应的调节作用不明显,结构和技术效应均会降低前向参与度与深度GVC对出口贸易碳强度的正向影响。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降低中国出口贸易碳强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8.
本文讨论气化模铸钢件合碳量变化的规律,包括表面增碳、表面脱碳和体积增碳等。试验表明,选择透气性良好的涂料,涂料厚度≤1.0mm,负压度0.03~0.04MPa,可将表面和体积增碳减少到0.02%以下。  相似文献   
119.
不同类型的内幕交易受害人取诉权的条件和方式不尽相同。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各个构成要件都有其特定内涵。内幕交易民事诉讼机制由代表人诉讼和股东派生诉讼所构成。  相似文献   
120.
通过两根简支梁的试验,研究了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经碳纤维布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梁的开裂载荷、极限载荷和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裂缝宽度明显减小.另外,针对试验中加固梁破坏时碳纤维强度并未完全发挥这一现象,提出在实际加固应用中应考虑适当的碳纤维强度利用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