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1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4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341篇
理论方法论   110篇
综合类   2053篇
社会学   19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6 毫秒
991.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持续推进,行政执法人员担负的行政责任不断加重,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法风险逐渐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基层公务员行政执法风险划分为输出和输入两种类型,并从输入型风险的角度探讨基层公务员行政执法风险的内涵、风险来源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92.
华人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独特的圈子现象。以差序格局为理论基础,从下级主观感知的视角出发,探讨公务员圈内人身份感知对任务绩效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务员圈内人身份感知对任务绩效有正向预测作用,圈内人身份感知对工作投入有正向预测作用,工作投入是圈内人身份感知与任务绩效关系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993.
基层公务员培训是提高公共管理队伍人员素质的关键,其培训效果的提升越来越引起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基于受训准备度的研究成果,提出中国基层公务员受训准备度概念,并通过问卷调查对各维度假设进行验证,确立中国基层公务员受训准备度的7个维度及其受训准备度量表。通过确立各维度对培训效果的影响以及主、客观维度的相互关系,建立中国基层公务员受训准备度对培训效果影响关系模型,进而提出要不断完善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体系、建立梯度式培训方案等具体的针对性的改进制度。  相似文献   
994.
自1995年中国花冈劳工诉日本鹿岛株式会社发端,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诉讼已历经18个春秋,诉讼案达31件,除4例和解外,终审无一胜诉。日本法院晚近判决中,驳回我国民间索赔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据《中日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已放弃民间索赔;二是已过诉讼时效。据国际法理对上述理由剖析与审定,一方面可知以上二者均背离了国际法原则,进而可助益民间对日索赔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对维护我国受害者及其遗族的合法权益,彻底解决二战赔偿问题,根本矫正日本军国主义传统,亦具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5.
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指出市民社会中存在异化的交往机制;哈贝马斯尽管弱化甚至放弃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因素,却在探讨生活世界的理想交往机制中,推动市民社会在晚期资本主义危机中进行突围。当代市民社会理论的文化效应经葛兰西开启之后,又在哈贝马斯这里得到深入拓展。  相似文献   
996.
董鑫 《齐鲁学刊》2007,(1):148-150
中国向现代国家迈进,必须要倚重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对公务员内涵的界定,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其手中“握有”公权力,即“依法履行公职”。国外对于公务员范围的划分虽然方法不同,但适用公务员法的人员范围大致相同,即行政系统中非选举产生和非政治任命的公职人员,这部分人是公务员的主要范畴,也是公务员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97.
信用的重要性使法律应对其进行恰当的调整与保护。本文在分析法益与权利两资源形态的基础上, 主张将信用上升为权利,并确定为精神性人格权进行调整,进而从法律救济的角度阐述侵害信用权的损害赔偿责任 构成与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  相似文献   
998.
刘豪兴 《社会》2007,27(5):66-66
江村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成名的起点,又是他近70年持续研究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研究基地。他踏出的江村研究之路,表达了西方人类学大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开拓了人类学从研究野蛮人转向研究文明人的新时代。文章指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是由环环相扣的偶然因素促成的,同时又是有计划、动机明确、志向高远的一项研究。他进行的中国乡村“文明社区”——江村研究的实践, 跨越了“文野之别”,开拓了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西方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代造就了《江村经济》,《江村经济》把费孝通推向了世界学术前沿。费孝通“志在富民”,江村研究以探索农民怎样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走向富裕道路为主旨,揭示了“江村人”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等的变化。文章认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后继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未竟的事业,将由“江村学”研究肩负。  相似文献   
999.
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话语转换及其对法治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长山 《求是学刊》2007,34(2):75-80
“市民社会”是东亚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舶来品,并成为东亚民主和法治研究的重要话语。我国台湾地区大多以“民间社会”来表达其特有旨趣,而大陆则出现了从“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话语转换,这不仅对我国民主和法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也会对民主法治的现实进程有一定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00.
从“进化论”与“三世说”理论、“民约”与“民权”理念、“分权”与“集权”思想以及“立宪”与“法治”主张四个方面探讨晚清戊戌维新派的主要宪法思想,力图从制度设计与制度实践的差距中探索制度生成的历史逻辑,并由此揭示民主精神与共和制度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