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4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12篇 |
理论方法论 | 3篇 |
综合类 | 108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中国古代礼与法产生后,彼此就发生了联系,由最初界限分明的礼刑互补性共存到礼刑渗透,即使在礼法对立的年代,礼法的同义解读及思想家对礼的追寻也没有间断,正因为这种长期的历史积淀,使汉代的援礼入法表现出了新生事物少有的"成熟". 相似文献
82.
吕国忱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1):21-25
科学技术对道德有积极或消极作用;道德对科学技术也有推动或负面效应。科技和道德之间是双向互动、进退两难的。在这种相互交织的作用中,如何克服科技和道德的不利因素,促进它们的良性发展,既是人际交往的精神支柱,也是科研领域的应答课题。 相似文献
83.
深生态学超越了浅生态学所持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局限,主张人类与环境的互相关联,认为人类和非人类生物具有内在的均等价值。深生态学的"生物圈平等"和"自我实现"原则试图构建新的生态文明尺度和文化伦理取向,这对我们思考重新定位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改变浅生态学以人类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狭隘海洋发展观,确立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海洋伦理观,促进海洋开发和保护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4.
黄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86-90
商标共存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我国大陆商标法没有明文规定。本文在对商标共存产生的原因以及商标共存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规制的方法,认为法律可以通过赋予相关利害关系人充分的请求权,来预防和制约混淆、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相似文献
85.
风险社会中存在的时空延伸、压缩和交错与剥离等特征,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生活、行为方式都带来巨大的影响.把政党政治置于风险社会中去考量是人类化解风险的一个重要路径与维度.在风险境域中,人们因政治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和差异而产生诸多冲突要借助于现代政党进行调配和整合.欧洲左翼政党的"左翼替代战略"以及绿党的现代性纠错方案,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尝试.中国政党需要在规避和化解风险中,秉持合法性与世俗化的价值原则,适时调整、修缮和整合传统的话语叙事,创建新的适合当代中国实际的话语叙事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86.
高岚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4):142-14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的重要原则,也是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所蕴含的国际法理念——要求国家积极履行国家义务和彰显和平与安全这一人类的最基本需要,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今天的国际情势下,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7.
和平共处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政治原则,它由列宁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外交交往原则。和平共处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政治理论作出的贡献。在国际政治的实践过程中,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大。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经过中国的外交实践和世界各国的认同,已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的国际法准则。 相似文献
88.
李亦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10-116
《封神演义》的整体文化特征是"混合三教,以儒为本"。三教的思想与内容在《封神演义》中呈现为混合杂陈的状态,但其思想的根本却是正统儒家思想。其主要表现便是对儒家的革命思想、忠孝思想和仁政思想的认同,且这些思想具有鲜明的理学文化特征。"混合三教"是该书民间叙事特征的反映,"以儒为本"是该书正统叙事特征的反映。编者"奇正并存,执正驭奇"的叙事策略是这一整体文化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
黄义英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4):26-28
道是共处的依据 ,“玄同”、“寡欲”和谦下、不争、功成身退等是达到共处的途径 ;共处的意义在于 ,它是唯一正确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老子共处观的启示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必须关心共处 ,促进共处 ;每个人都应以共处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必须建立和完善共处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90.
在民族问题愈演愈烈的国际背景下,维护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各国政府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多元文化共存理论分析视角下,可以看到探寻中华文化发展和演变的原因当以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历史和现实的自觉认同视觉为切入点,而此种认同也是进行文化统战、保持民族关系和谐、维护国家统一及推动社会发展之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