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8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社会互构的理路与东亚的共同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杭生 《河北学刊》2005,25(2):97-104
东亚通过独具特色的进程形成了与欧美现代化极为不同的发展模式。东亚特色的一个重要基点也许在于一些学者所 说的"文化东亚",即儒教文化影响所产生的文化内聚力和整合力。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核心,在经济发展模式、政治 威权机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等都有着某种共性。如果用"社会互构论"的眼界和理路,可以将中、日、韩三国 为核心的东亚视为"区域性互构共生体系"或称"东亚互构共生域"。这里的"互构"是从主体行动、权力、权益的自主性和平等性 来检视"东亚互构共生域"前景的。主体的差异性是"社会互构"的基本预设前提,因为差异才可以言互构,越是差异也就越要求 互补,通过求同存异的过程来求得互构共生的最佳值。东亚的兴起本身可以看作是对西方旧式现代性的一个有力挑战。中、日、 韩三国对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共同关注,将重建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新型现代性的实践。通 过对三国的共性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创新能力、政党和政府精英的腐败、三国自由贸易的推进,以及经济、 政治、文化领域如何更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将对东亚和亚太地区、对国际关系秩序以及全球化进程形成深远的影响。中、日、韩三 国应当尽可能地达到三赢互利,避免  相似文献   
92.
异类间性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弥补主体间性概念的不足,纠正传统失误,使人更好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异类间性理论超越于一般的认知关系、实践关系,强调一种异质共在的生存关系.对待异类的存在,必须扬弃通常那种单向度的、人化的、“否定式”的实践方式,而采取双向度的、“人化—去人化”的、“否定—肯定”的实践方式.在这样的实践方式下,异类的存在、人类的存在都同时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二者之间既互为目的又互为手段,从而真正有效地保障异类之间的同在、共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3.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形态,在生态维度上,表现为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样态,包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人民创造美好环境福祉、基于中国生态国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多维生态意涵。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人类最质朴的生态价值需要,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新样态,对推进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和世界各国共同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人-社会-自然”的本质关系,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起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新秩序。  相似文献   
94.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方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既是新时代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基本原则,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明晰其要义和核心要求,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5.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生态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应具有三个鲜明特征: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步推进。林草是自然的主体,其作为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具备生态的属性,是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根基;其作为自然资源,具备生产的属性,林草是绿色循环经济体,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进的重要基础;其作为人与自然的纽带,林草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是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步推进的主要载体。新时代要通过以下路径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科学增绿扩绿,提升绿化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观,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根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加强林草保护等自然教育,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9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蕴含着丰富的内在机理,它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陈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范例,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可持续蓝图,贡献了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加快推进“两个结合”,加强与西方现代化生态道路的界限划分和交流互鉴,提升人民群众的现代化生态意识与动力,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动力。

  相似文献   
97.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作为西方关注民族文化多样性、关注弱势群体、主张尊重差异、追求民族文化多元共存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潮对当代世界有着普遍的借鉴意义.其理由在于一是实践证明多元文化主义在促进民族文化多元共存与创建和谐社会方面有着不可否认的社会治理功能;二是多元文化主义所关注的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和弱势群体问题成为世界各国与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8.
系统考察了新中国领导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认识,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初步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领域艰辛探索的经验和教训,论证了任何一种思想与理论的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其在一个国家的发屉与实现程度取决于它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以及它给这个国家创造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9.
蔡守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环境法学家,他勇于开拓,率先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观点和创新性的理论,引领了环境资源法律和政策的学科发展。他最早关注环境道德,率先研究环境权,提出了原创性理论———调整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理念。他亲历环保实践,治学务实求真。  相似文献   
100.
林黛玉与薛宝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品位的美,分别代表了作家所欣赏所崇拜的女性性格的两个方面和两种不同的气质与风度。她们虽代表了女性美甚至人性美的两极,但她们都不能称之为“完美”。虽然将钗黛“合一”可“兼美”,但那也只是贾宝玉一厢情愿的“痴心”与“妄想”。所以无法“兼美”后的选择和取舍,便再充分不过地看出选择者的思想意识、情感倾向,同时也更深刻地体现了宝黛爱情的精神内核和《红楼梦》所达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