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9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140篇
管理学   211篇
民族学   63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56篇
丛书文集   1279篇
理论方法论   306篇
综合类   7777篇
社会学   361篇
统计学   8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545篇
  2013年   554篇
  2012年   717篇
  2011年   814篇
  2010年   656篇
  2009年   605篇
  2008年   635篇
  2007年   748篇
  2006年   723篇
  2005年   654篇
  2004年   630篇
  2003年   625篇
  2002年   419篇
  2001年   389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Conceptual linearity and analytic parochialism (aka focus) can make it more difficult for sociolinguists or discourse analysts to apprehend the far‐reaching, exploitative ways inequality is nowadays produced. A suitably material‐cum‐materialist class critique certainly entails empirical and phenomenological worlds flagged by, for example, multi‐sited ethnographies but otherwise side‐lined as merely “extra‐situational” in much talk/text‐directed scholarship. I propose we think more geographically by properly engaging spatiality à la Harvey (1990) and especially the radical politics of simultaneity (Massey, 2005)—the literal, “right‐now” connectedness of places and people. To this end, and allied with deepening interest in political economy, I combine the principles of articulation theory with the procedures of commodity chain analysis for picking apart an epitomic, contemporary manifestation of extreme privilege: the business‐class meal. The proposed discourse‐centred commodity chain analysis offers an ecumenical but systematic framework for tracking how commodity fetishism is actually and discursively accomplished (or not) across dispersed voices, stories, and social meanings.  相似文献   
92.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3,4(1):40-49,108-109
藏传佛教文化在当代藏区社会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自身的社会角色,其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对其精华的弘扬和对其糟粕的革除有着内在必然性和重要的时代价值。但是,藏传佛教文化的弘扬有一些严重制约性的因素,客观上需要加以解决。在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历史进程中,需要建立或建构能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和当代价值的机制和模式,并且这种机制应该具有针对性、长效性和多角度,模式也应真正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3.
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从企业吸收能力这一概念入手.剖析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组织管理机制对企业吸收能力构建和发展的影响.依据吸收能力经典文献对吸收能力的前因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对现有文献中各种思路有一定的整理和明示作用;通过模型的构造和分析,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286个中国企业样本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两种吸收能力的4类影响因素,辨识出中国企业在吸收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弱势,通过实证方法全面衡量和验证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两者之间以及两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均是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其中代表创新的实际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贡献更大.探讨中国企业应用外部知识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企业如何提高知识学习效果和效率提供理论根据与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94.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模式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经济(Economy)、环境(Environment)和科技(Science & Technolo gy)为核心,构造了PREEST系统模型。以PREEST系统为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87-2001年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助多目标规划理论,构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多目标集成模型,并以"十五"计划纲要为基准,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的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十五"期间中国可持续发展传统模式和规划模式的对比分析,就中国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和科技等领域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5.
利用回归和构造动态投资组合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1995 年7 月到2000 年12 月股票 月收益率、交易额、总市值及其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具有显著的交易额效应、 A 股比例效应、市值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等. 这些效应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但不能用市场beta 值来解释. 市场beta 值、市值因子、账面市值比因子一起,也就是Fama2French 三因子模型,可以 很好地解释这些效应  相似文献   
96.
以中国国际化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感知风险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从国际化感知风险概念出发,通过引入企业资源能力(调节变量)和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中介变量),剖析国际化感知风险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国际化感知风险与国际化绩效关系整合研究框架。通过对463家中国国际化企业的数据研究发现,国际化感知风险与国际化绩效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国际化感知风险不仅直接作用于国际化绩效,而且还经由企业的市场进入模式间接作用于国际化绩效,即市场进入模式的中介作用显著;国际化感知风险对国际化绩效的作用受国际化经验的调节,国际化感知风险对国际化绩效的回归系数是国际化经验的二次函数。  相似文献   
97.
在中西方学者对渠道模式划分的基础上,参考学者马君等提出的企业关系治理谱系,提出了基于关系租金的渠道模式选择最优区间。研究表明,渠道模式选择受到资产专用/互补性程度、关系复杂/信息和知识共有化程度和贴现率的影响,而关系租金是进行渠道模式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准市场化渠道关系租金大于市场化渠道和一体化渠道,因此,建立长期关系导向的准市场化渠道是渠道发展的最终归宿和最高境界,渠道模式决策最终形成了基于资产专用/互补性程度、关系复杂/信息和知识共有化程度和关系租金的选择谱系。案例研究也表明,建立在长期关系导向基础上的准市场化渠道模式所进行的专用性投资、信息和知识共有化以及有效规制建设可以给合作成员带来单一组织无法产生的关系租金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8.
99.
以知识量作为作业难度表征的重要指标;在讨论信息量、教学时间与知识量关系的基础上,根据BROOKES信息基本方程,建立了社会标准教学时间与知识量的映射关系;根据知识表达系统提出了基于社会标准教学时间的知识测度原理及其测度方法;结合岗位知识量的测度进行了算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0.
吴小节  谭晓霞  曾华 《管理科学》2018,31(4):120-134
  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是跨国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战略决策。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意识到制度因素对新兴市场跨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但大多集中在对东道国制度环境影响的研究,很少考虑母国区域制度环境的复杂性,且缺乏相应的实证检验。         在此背景下,基于制度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探讨母国区域制度质量对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机理。以规制差异和文化差异为调节变量,以社会资本为中介变量,构建母国区域制度质量与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以2015年进行海外市场投资的210家中国民营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①母国区域制度质量与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呈正相关关系,即所处的母国区域制度质量越好,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独资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②母国与东道国间的规制差异和文化差异负向调节母国区域制度质量与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正向关系;③社会资本对母国区域制度质量与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即民营企业获得的社会资本越多,对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把控能力越强,越倾向于采用独资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研究结果展现了中国市场分割情景下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独特性,拓展了国际商务领域对新兴国家制度环境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制度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在国际商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在管理实践中,民营企业在进行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其所在的区域制度环境,同时也要善于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以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