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0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艺术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应文化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行,大力加强艺术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是艺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艺术高职院校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应从提高认识入手,重点做好研究职业技能标准、加强证书管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行行业资格准入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2.
完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规范高校证书文凭管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证书文凭管理不仅是高等院校一项事务性的常规性管理工作,也是新形势下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电子注册制度是当前一种新型的证书文凭管理制度,应该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同时,也要加快发展一种有效的证书文凭管理督导和调节机制--证书文凭认证.  相似文献   
23.
刘泳  代云初 《西北人口》2004,(3):30-31,35
本文运用经济学有关原理对现在就业市场上的文凭贬值现象作了简要分析,指出文凭贬值现象的背后是就业市场的信号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灵,对失灵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改善就业市场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24.
文凭筛选、人力资本与大专毕业生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表明,北京市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专生就业普遍集中在服务行业和私营企业,筛选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此予以解释。服务行业和私营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偏好,如实践经验、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某种程度的英语水平,也表明了这一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视。为了提高大专文凭的含金量,提高大专毕业生的竞争力,必须面向劳动力市场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同时大学生个人也要进行自主的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25.
俄罗斯现行高等教育结构和学位制度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均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高等教育结构和学位制度的改革是俄罗斯培养高级人才,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通过对俄罗斯现行高等教育结构和学位制度的评述,能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学位制度的改革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6.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西部应立足于自身的客观实际,寻找"亮点",实施名牌战略,走名牌的内涵或扩张之路,实现西部的开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7.
现代小学教育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学位,这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教育的期待,也符合世界小学教育发展的潮流。我国现在专科生的生源质量大幅度降低和培养方式陈旧,其毕业生难以胜任现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科学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科学设置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扩大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招生数量,把好入口关,保证新补充的小学教师都是合格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同时,加强对现有小学教师的培训,逐步提高其学历水平。建立有序退出机制,增强小学教师队伍活力。  相似文献   
28.
"90后"高职大学生与以往任何时代的大学生相比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具有自己典型的特征,在分析"90后"高职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程中引入精致化管理理念的思路。  相似文献   
29.
张本飞 《西北人口》2006,(4):52-53,57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行为,如学历歧视和院校歧视等也愈演愈烈。经济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用人单位将学历和文凭视为市场信号,因而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和院校歧视行为并非盲目的非理性行为,而是符合“经济人”假设的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30.
Who is most responsible for the proliferation of counterfeit goods—the illicit purveyor of such products or the consumer who procures them? This paper seeks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by presenting a behavior analysis of counterfeit marketing firms in China and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gitimate retailers, consumers, and the authorities who populate thes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This is achieved via an operant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key agents and the network of contingent relationships in oper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purveyors of pirate products function as “bad competitors” in the marketplace according to normative business behaviors—behaviors that are amenable to analysis in behavioral te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