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9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10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141篇 |
理论方法论 | 25篇 |
综合类 | 1012篇 |
社会学 | 6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71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97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朱怀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5-30
现代汉语供用句由“(数量+供用对象)+V+(数量+供用物)”和“(数量+供用物)+供+(数量+供用对象)”概念空间整合,该句式具有“一定数量的物质供一定数量的人或物使用”浮现意义。供用句产生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输入空间,并选择性地将输入空间概念投射到整合空间,根据整合机制整合出该浮现意义。 相似文献
102.
1917年,宁夏灵武出土一批西夏文佛经,出土后即部分遭到散佚。1929年有一部分辗转入藏北京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成为今天国内收藏西夏文佛经最富的单位。本文根据当事人留存的著录、研究著作和回忆文章探讨这批西夏文佛经文献出土的时间、地点;出土文献的数量、种类,国内诸家收藏及流失海外的情况;介绍灵武出土西夏文佛经出土之后迄今的著录、整理和研究概况。认为今人对其中已有定论的所谓元刊活字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时代问题提出质疑,应当引起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103.
刘婧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2):94-97
摘要:从认知注意力的视角,对汉字构造及其意义构建进行分析,主要阐释认知注意力在汉字意义形成中的作用,揭示汉字构造的认知规律,以期为认知语言学理论同汉字的研究相结合提供一个新的案例,也可为对外汉字教学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04.
邱龙升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4):35-42
《宋元以来俗字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刘复、李家瑞合编的一部断代俗字编。该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辑录了大量的简体俗字, 但同样存在不少问题。由于编者识字疏忽, 往往根据后世或个人习惯写法来确定字形的正俗, 造成书中许多正字字头字形错误。俗字辑录也存在漏收、错收、重复收录、正俗不分等问题, 明显表现出了编者趋简斥繁、以偏概全的主观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5.
论中日汉字在语言文字体系中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虹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2):158-161
中日两国都是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长期以来中国汉字对日语汉字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这一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日语中的汉语对中国语言文字体系的影响也不容忽略,本文旨在以汉字为媒介,探讨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字体系中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6.
向柏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4):61-64
我国解释万物及人类起源的创世神话主要产生于南方,自然生人型神话便是其中的一类.因为这类神话认为人类诞生于多种自然形态,所以在南方各民族的信仰中,特定的自然形态便成为祖灵的象征,生育力的象征,生命力的象征.这些自然形态的象征意义又通过五花八门的民俗事象得以生动地展现和代代传承,古老的神话由此而获得了永不衰竭的活力,即使是在现代生活中也不难寻觅其飘忽的踪影. 相似文献
107.
兰和群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6):105-108
该文在前辈学者对<班簋>考释的基础上,通过对铭文的语言学审视,综合运用偏旁分析法、二重证据法和语法规则,发现"(钅正戈)人"即<诗经·小雅·采芑>"钲人伐鼓"之钲人,并结合训诂资料及<周礼·地官·鼓人>所记"鼓人"职责,探得"钲人"是在将帅指令下通过击打钲鼓向军队传递行止命令的官吏;"遣"是个表示"施""舍"义的动词;通过<班簋>铭文、周人观念、<诗经>原文和孟子解诗的比较,求得"天畏否畀屯陟"中的"天畏"是一个定语后置式的名词短语;通过"天畏否畀屯陟"与<周书·多方>"惟天不畀纯"对勘,从语境与行文的角度,证成<班簋>铭"天畏否畀屯陟"之"否"当读为"丕"、训为大;"惟乍昭考爽谥曰大政"意为以被称为执政大臣的英明父亲为榜样. 相似文献
108.
包建强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4):24-27
陈继儒是明末小品文大家,他著作丰富,诗、词、文俱佳。他的六言绝句在节奏韵律、对仗、押韵形式、意境等方面都有独创性。陈继儒综合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特点,创造了自己的六绝节奏形式。陈继儒的六言诗采用全对仗、全不对仗、前两句对仗三种形式;押韵形式有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而以首句不入韵为主;意境富有情韵;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由于这些特色,他的六绝可以称为"眉公体"。 相似文献
109.
舒志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88-95
讨论了杜甫七律首尾联中似对非对的对仗现象.认为之所以有这些特殊现象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受对称平衡传统文化习惯心理的影响,诗人不得不对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想摆脱过于讲究对偶平衡的诗赋传统,寻找一种既可灵动地表达诗意又不丢弃诗歌形式之美的对仗方式. 相似文献
110.
余岱宗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4):83-88
20世纪50、60年代,通过思想改造,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作家已经自觉地将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规定为工农兵人物,然而,对于权威意识形态既定的审美叙事成规,当代知识分子依然有所思考,有所"论争"。20世纪50、60年代,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秉承的"五四"启蒙精神在审美领域内并不是处于彻底的"断裂"状态,即使以塑造工农兵人物为主,红色经典等许多优秀作品同样体现着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在工农兵人物的塑造方面,知识分子叙述者的启蒙姿态并未消失。一直到"文革文艺"的全面展开,知识分子叙述者才被迫从审美领域中完全退场,"五四"以来的"人的文学"最终被"神的文艺"全面代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