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92篇
  免费   422篇
  国内免费   139篇
管理学   9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6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71篇
丛书文集   1577篇
理论方法论   581篇
综合类   8872篇
社会学   777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776篇
  2013年   768篇
  2012年   875篇
  2011年   1004篇
  2010年   763篇
  2009年   765篇
  2008年   753篇
  2007年   915篇
  2006年   804篇
  2005年   787篇
  2004年   739篇
  2003年   643篇
  2002年   536篇
  2001年   454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青"是汉语中一个独有的颜色词。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色彩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翻译"青"时,译者应首先根据具体语境确定它的色彩意义或国俗语义,然后在译文中正确将之予以再现。  相似文献   
92.
大学生“两课”学习心态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生"两课"学习心态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两课"的学习价值进行了积极肯定的评价,然而相当多的学生对"两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根据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意见,结合我院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些针对性的对策,以期对我院"两课"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3.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94.
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旅游的热点,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文章主要论述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模式及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95.
如何认知和抵制庸俗文化的侵蚀,对大众文化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庸俗文化在大众文化期刊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低俗之风。庸俗文化产生的根源在于一些媒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商业利益的驱动,只重视个人和小团体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丧失了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及应担负的使命。要抵制低俗之风,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加强记者和编辑队伍建设。第三,大众文化期刊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96.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深厚的民族根基和主要来源之一。探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及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97.
论先进文化及其理论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客体尺度、主体尺度、社会尺度三者的统一。先进文化的功能体现在民族凝聚、教化塑造、价值导向、社会批判四个方面。建设新时期先进文化,并探索其建构路径,是文化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相似文献   
98.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人类学片的拍摄对象都是人类文化,而人类学片的拍摄首先面临的是选题与选材的问题。当前,中国人类学片的选题重点应该是国家分批公布的一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学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功能,因此,我们建议:应该迅速建立中国影视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展览馆、数字博物馆或资料库等,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先进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99.
胡攀 《城市观察》2011,(3):96-103
通过回顾重庆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的历程和特点,揭示各个时期历史文化保护的阶段性特征,总结重庆历史文化保护的经验,并深入分析了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的关系,认为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不应该是对立的两面,而应当是相互协调、相互包容的共同体。一座城市的个性和魅力,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成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   
100.
ABSTRACT

This special issue originates from a transnational collaboration of scholars in philolog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ocial theory, sociology, anthropology, ethnography, and media studies. The collection strives to advance a research agenda built on the nexus of three intellectual and academic domains: post-Soviet ‘Russian cultural studies’, the research paradigm put forward by Cultural Studies, as well as empirical methods developed in sociology. The collection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expanding the experience of Cultural Studies beyond its established spheres of national investigation, while it also speaks to the necessity to re-evaluate the hegemony of the English-language academic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on the global scale. The collection offers insights into the gamut of cultural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in which Russian cultural production happens today. It shows how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institutions in Russia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marketplace and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while they also draw on and contribute to local lives and experiences by trying to create an autonomous space for symbolic production at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levels. Through diverse topics, the issue sheds light on the agency, i.e. practitioners and participants, creators and consumers, of Russian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neoliberal practices implemented on creative work and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in Russia today. The Introduction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studies on Russian cultural practices since 1991; describes main political developments shaping the cultural field in Putin’s Russia; and, finally, identifies the Cultural Studies debates the editors of the collection find most productive for investigations of Russia, i.e. the instrumentalization of culture and culture as resource. Relocated in an analysis of a post-socialist society, these conceptualisations seem increasingly problematic in a situation where local and federal policies govern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work focus simultaneously on marketization and on nationalism as the main tools of legitimizing the federal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