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15篇
  免费   497篇
  国内免费   132篇
管理学   119篇
民族学   47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33篇
丛书文集   1610篇
理论方法论   636篇
综合类   9102篇
社会学   905篇
统计学   6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307篇
  2014年   805篇
  2013年   869篇
  2012年   916篇
  2011年   1040篇
  2010年   791篇
  2009年   788篇
  2008年   766篇
  2007年   962篇
  2006年   851篇
  2005年   793篇
  2004年   761篇
  2003年   673篇
  2002年   548篇
  2001年   491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91.
党天正 《唐都学刊》2012,28(5):69-72
连云栈道是古代通行汉中和巴蜀的重要栈道之一,素以恢宏险峻而名驰天下。作为古代的交通要津,它承载着极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记录着王朝兴废的更迭嬗变,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雄杰之士为之折腰,骚人墨客赋咏不绝。或直笔正描,赞叹栈道的奇伟险绝;或托物兴感,展示坎坷不遇的失意情怀;或触景生情,抒发古今变异、世事沧桑、兴亡倏忽的人生感触;或侧写旁点,表现伤时念乱的时代忧患意识,显示出多元的艺术视野。  相似文献   
192.
《子夜》是茅盾先生的长篇力作,《子夜》中的颓废色彩,在茅盾所描述的城市——上海、文中的主人公吴荪甫身上都有深刻体现,茅盾用独特的颓废视角对繁华的都市及都市人的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度剖析。《子夜》中的颓废色彩不但为我们研究茅盾作品的文化内涵另辟了蹊径,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93.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生源的层次差异,英语教学可采用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制订不同的计划、目标和方法进行教学。分层教学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发展,使各类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制订科学合理的分层方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注重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4.
文化旅游的兴起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文化消费时代的来临、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在城市更新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以广州为例,探讨了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化旅游发展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5.
《Sociological Forum》2018,33(3):596-618
Research on the transnational diffusion of ideas and practices shows how cultural objects go through translation, adaptation, and vernacularization when implemented in new localities. Less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translators themselves and their heterogeneous and often conflicting visions. Drawing on the notion of transnational social fields (TSF 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cultural objects get vernacularized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SF , demonstrating how processes of translation reflect larger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ggles over questions of identity. As a case study, we focus on the attempt of actors from Israel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institutionalize spiritual care in Israeli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The analysis reveals how spiritual care functioned as a porous cultural object, open to a wide range of interpretations and debates. While actors in New York saw in spiritual care the opportunity to bridge to Israeli Jews and create a global Jewish identity, Israeli actors split between using spiritual care as a vehicle for creating a local Israeli Jewish identity and seeing in spiritual care the opportunity to establish universal identities, broader than the Jewish one. The disagreement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groups influenced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urning it into a contentious struggle that involved different positions on the continuum between particularism and universalism.  相似文献   
196.
This study considers the process by which parents accept their transgender children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stories of parents in Japan. The study also considers how the gender identity of parents is affected by their child and the discourses related to queer identities. The mothers were strongly motivated to understand their child and reconstructed the image and life stories of the child. Through these processes, the mothers came to reconsider their own gender identities in queer ways. In contrast, the fathers had a lack of motivation to understand their child, and their masculinity was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deessentialism.  相似文献   
197.
198.
水墨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曾经辉煌一时,是社会和政治、文化的表征。20世纪由于社会和政治变革需要,中国画发生了重要变化,造型能力大大加强,人物画与社会关系更为紧密。当代水墨人物画因其对现实的关注和人文的关怀,用水墨艺术表现形式造就了新的 “人文画”。  相似文献   
199.
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被认为是近年来最出色的表现"9.11事件"后美国的作品之一,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后殖民主义特征才是其最引人瞩目之处。小说以回忆录的方式记叙了两个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男人在美国的境遇和友谊。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从移民的美国梦想、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几个方面阐释作品的深刻内涵,探索众多移民在西方文化中心论依旧盛行的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获得物质和精神双重满足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0.
刘大先 《东方论坛》2012,(4):96-101
斌椿的日记《乘槎笔记》和诗集《海国胜游草》、《天外归帆草》突破了近代史书写的一贯"以西律中"的现代化话语模式。这一方面可以从满族/中国这一本土坐标看待近代中西交流史的这桩公案;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思体用二元割裂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