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法律问题。传统的版权侵权法律适用规则在网络环境下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其各种连结因素的确立依据传统的版权侵权法律适用规则都面临着新的无法克服的困难,从而要求我们必须改革这些传统规则。基于网络的特殊情况,应采取合适的方法,就网络版权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特殊的规定。  相似文献   
42.
有人说,“赛博空间”是一个新的空间,甚至是日常生活空间、多维物理学之外的第三个空间,因此,要像哥伦布那样发现并占领这个新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殖民。其实,网上空间只是真实空间的延长而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个去除其神秘化的过程。互联网只是一个联结人与人的通信网,在其中存在着的是人的世界,而不是离开人的另一个世界。要走出互联网所构建的这种“太虚幻境”,走出互联网研究者的浪漫情怀,回到真实的空间之中。由此联系到网上文化,其特征只是现实生活中文化特征的表现。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文化的多样性,网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就必然会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3.
网上公共领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互联网连结人们超时空的沟通,使得个人从一个单一的立足点,能扩展到其存在的世界之网.这个过程带动了人们"视野"的提升,并拓展了人对社会世界意义的掌握.因此,相对而言,互联网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空间,提供一个全新的人类互动的场域,这个场域的部分空间形成了全新的公共领域.在网络社会中关注公众利益、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存在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公共领域"概念出发,探讨网上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44.
This paper outlines some of the issue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lationships in cyberspace. Set within the wider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and society it investigates how geographically distant individuals are coming together on the Internet to inhabit new kinds of social spaces or virtual communities. People 'live in' and 'construct' these new spaces in such a way as to suggest that the Internet is not a placeless cyberspace that is distinct and separate from the real world. Building on the work of other cyberethnographers, the author combines original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 Cybercity, a Virtual Community, with face-to-face meetings to illustrate how, for many people, cyberspace is just another place to meet. Second, she suggests that people in Cybercity are investing as much effort in maintaining relationships in cyberspace as in other social spaces. Her preliminary analysis suggests that by extending traditional human relationships into Cybercity, they are widening their webs of relationships, not weakening them. Human relationships in cyberspace are formed and maintained in similar ways to those in wider society. Rather than being exotic and removed from real life, they are actually being assimilated into everyday life. Furthermore, they are often moved into other social settings, just as they are in offline life.  相似文献   
45.
The present state of cyberstudies poses new questions of embodiment, of (gendered) relationships with technology, and the effects of cyberspace on queer issues such as identity, gender and sexuality. It is notable that in a legal context, whereas there has been much attention paid to technical issues that cyberspace poses, there has been little attention paid to these new issues above, or possibl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within which to contextualize them, or potential feminist perspectives. Put simply, the debates of cyberstudies, and cyberfeminism in particular, have as yet been largely unreflected in mainstream academic and practical legal discourse. The aim of this essay, then, is to begin a process of integration. By looking at the work of some cyberfeminist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give a clearer picture of key debates and strands of thought in cyberfeminism, and to start thinking about how cyberfeminist insights might be used as part of a useful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could inform those academics interested in law, queer issues, and cyberspace.  相似文献   
46.
日益增长的网络犯罪引起各国的警觉,使得网络犯罪法律制裁成为各国立法的焦点之一。在我国,建立比较完善的涉及民事、刑事等实体法律规范的网络立法也至关重要。我国现行的网络法规多属行政性、程序性法规,现行刑法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的简单规定也难以覆盖网络犯罪的整体。为杜绝网络犯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必须携手共进,共同寻求信息安全的法律框架模式。  相似文献   
47.
电子政府是 2 1世纪先进生产力和管理科学的杰出成就。本文对电子政府的建构思想、技术特性、功能与效率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对电子政府的虚拟特性与效率、任务与功能、宏观调控和网络经济的特性与效率等问题进行了剖析 ,归纳了建构中存在的关键性和复杂性问题 ,并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系统建构的思想  相似文献   
48.
针对青年群体在新媒体网络参与和建构过程中舆论引导工作的不足,以高校青年群体为问卷调查对象,结合社会现实分析当前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矛盾与现状,进而以互联网空间呈现的特征与舆论引导实现路径为研究内容。研究认为,高校青年能够积极参与建构网络空间,参与网络舆论的语言表达呈现泛娱乐化的倾向,并对网络空间的复杂性、重要性和科学性有所甄别,但是也存在着情绪化、容易被误导等不足; 需要进一步培养高校青年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培养政治过硬、高效规范的网络宣传员,还需要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提高思政干部队伍的媒介素养,用青年熟悉的话语体系来引导高校青年在参与新媒体网络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协力共建良好有序的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49.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蕴含一定阶级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话语权力和权利系统。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已然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主要阵地,要拓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网络空间,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网络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功能机制、建设面临的现状以及构建策略等方面,对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有利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完善,进而形成系统全面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50.
处于全球化纵深演进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在客观上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放大器。与网络冲突、网络间谍和网络犯罪一样,网络恐怖主义成为网络空间安全的威胁来源和风险因素,是国际安全领域最新型、最棘手的难题之一。为此,需要通过国际规范的建构与扩散,降低互联网对极端主义的赋能。基于新自由制度主义关于国际合作的理论,经由“组织、机制和惯习”的路径,即网络空间治理层面的“共同协作”、日常层面的“威慑防范”和惩戒层面的“合力打击”,可以构建网络恐怖主义治理的人类利益与命运的共同体。就现实而言,尽管由于各国的法律框架和安全措施存在差异,网络追查无法准确溯源,在切断传播路径上企业和国家之间存在价值冲突等原因,打击和处罚经常是跨国性质的网络恐怖主义尚存在很多问题与挑战,国际社会已经开始从规则、机制、机构和秩序等维度凝聚共识、联动备战并持续努力,进而通过加强各国的政策和实践协调及威胁信息和最佳实践的共享等,为形成惯习、建立全球性的制度框架提供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