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6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74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146篇
人口学   81篇
丛书文集   959篇
理论方法论   271篇
综合类   3889篇
社会学   399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343篇
  2012年   346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310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343篇
  2007年   425篇
  2006年   425篇
  2005年   433篇
  2004年   422篇
  2003年   367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A value judgment says what is good or bad, and value‐free social science simply means social science free of value judgments. Yet many sociologists regard value‐free social science as undesirable or impossible and readily make value judgments in the name of sociology. Often they display confusion about such matters as the meaning of value‐free social science, value judgmen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to social science, value judgments as a subject of social science, the relevance of objectivity for value‐free social scienc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uman significance of social science and value‐free social science. But why so many sociologists are so value‐involved – and generally so unscientific – is sociologically understandable: The closest and most distant subjects attract the least scientific ideas. And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sociologist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lose to their human subject. The debate about value‐free social science is also part of an epistemological counterrevolution of humanists (including many sociologists) against the more scientific social scientists who invaded and threatened to expropriate the human subject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92.
《Home Cultures》2013,10(3):227-244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ld and the home in Europe since the Middle Ages. It notes that ideas about both childhood and domesticity have varied over successive periods, and that class and gender as well as age influence individual experience in the home. It therefore moves on from the common assumption that both childhood and the home are modern inventions.  相似文献   
193.
1764年,贝叶斯的遗作《机遇理论中一个问题的解》,是当今统计学界贝叶斯学派的开山之作,然而直到20世纪,贝叶斯的文章却并未对后世贝叶斯学派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真正促使贝叶斯的思想在科学界得到广泛传播的关键人物是大科学家拉普拉斯。1774年,拉普拉斯发表的关于贝叶斯理论的里程碑式的文章,使现代读者充分认识到拉普拉斯对贝叶斯学派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并从拉普拉斯的思想中获得了有益的新知。  相似文献   
194.
三皇五帝是古人努力建立的一个大体符合人类进化史及中华远古史发展历程的一个有时序的古史体系。在古人那里,所谓三皇五帝主要是一种人类进化发展阶段、历程的安排与推测,五帝恰如夏、商、周或元、明、清一样,其间既有并列发展的族群关系,更主要的则是表达按族群、部落兴旺发达的先后顺序及演变关系排列而成的一种中华远古史,它们本质上是一种族群历史和关系,同时古人又将其人格化,奥秘即在于此。无论三皇或五帝,在古人那里都不是同时并存。仅把三皇五帝视为几个具体的人或康熙、雍正、乾隆那种关系,它当然是伪史,但这有违三皇五帝的本意,也有违古人的本意。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无法成为否定传说时代历史或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的依据和理由。  相似文献   
195.
让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历尽普通人无法忍受的风暴雨寒之外,历史还应该因丁玲而承担抛却起码的人道主义的“灭绝人性”的责任;使一代“忠臣”灵魂饱受熬煎和扭曲的责任;扼杀艺术人格、制造“失语者”和“缺席者”的责任;对政治“心有余悸”、对文坛不再信任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6.
吴伟业知人论世观与其以"心史"为"诗史"的文学思想相结合,既突破了传统知人论世批评的政治教化决定论与"文如其人"的思维模式,又突破了明代诗学脱离社会现实的弊端,具有明清之际知人论世批评重经世致用与时运的共同特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涵,体现了明清之际"诗史"观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7.
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在冷战结束后又重新提出了历史终结论,主张人类历史必将终结于以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关于“历史终结论”由来已久,沿着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向前追溯,可以看到这样一条一脉相承的发展线索:黑格尔→科耶夫→福山。不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历史终结的观点,他们的理论基础框架是相通的,并且这些理论的根基在历史的检验中越来越显示出弱点。  相似文献   
198.
近代云南的城市发展可追溯自19世纪中叶,在抗日战争期间云南的城市尤其是昆明蓬勃发展。从环境史视角探索云南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是云南城市化过程中最相关的问题,也是推进云南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契机。研究认为,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云南的城市化也逐步推进;云南的地理环境、人口密度与人均国民生产量是城市发展的因素,云南城市的分布还具有地区差异与较强的环境因素,城市化及其环境发展是云南城市发展的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99.
本文将当代结构主义叙事学置于传统小说理论转向现代小说理论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在肯定其理论贡献的同时,着重指出并分析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小说理论的缺陷在于失却了历史维度,因而无法对小说的本体性质作出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0.
我国解放后的中国逻辑史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与局限。这就是:将"逻辑应用"当作"逻辑理论",用主观臆断代替分析论证,而为求得名辩的逻辑地位,则采取捕风捉影、曲解逻辑义理等手段。这些现象的存在,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名辩研究的健康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