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163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422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41.
全球正义: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伦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的实质是如何分配温室气体的排放权。目前,对国际社会影响较大的分配排放权的四条伦理原则是历史基数原则、历史责任原则、功利主义原则和平等主义原则,这四条原则各有其合理性及其局限,只有全球正义原则较为理想地综合了这四条原则的优点,是分配排放权的最为理想的伦理原则。建设世界主义的全球公共政治文化是实现全球正义的文化前提和伦理保证。  相似文献   
42.
截取山东省1999-2010年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数据,测算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能源碳排放量,分析山东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通过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弹性进行因子分解,定量分析各因子的脱钩影响力.结果表明,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能源碳排放量总体呈上涨趋势;多数年份中山东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弱脱钩状态,碳排放受经济增长驱动较弱;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影响因子中,能耗脱钩因子的脱钩影响力总体为正值,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起主导作用,排放脱钩因子影响力较弱.这一结果反映出山东省节能工作已具成效,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但同时也说明山东省总体减排水平较低,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贡献有限.山东省应强化节能减排调控,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倡导和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43.
以提出北京市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设想为目标,通过北京市与国际上的碳排放市场、初始分配方式、碳排放权交易绩效的对比分析,得出限制比例的免费分配与拍卖分配相结合的混合分配方式在北京市最为适用,并提出分区域治理、规定剩余碳排放权去向的分配模式设想。  相似文献   
44.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加快并向深层次发展 ,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被不断的介绍到我国 ;各方面的交流日趋频繁 ;教研与科研领域的合作也逐步深入。国际化已不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口号 ,而且已经成为一项具体的实践。为此 ,我国必须转变观念 ,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营造良好环境 ,在世界范围内吸引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国际性课程建设 ,应用原版材料 ,进行双语教育 ,发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让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45.
企业碳排放配额分配问题是碳交易的基础,也是真正落实国家和地区减排目标的关键。基于信息熵和玻尔兹曼熵,提出一种新的企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模型,该模型基于公平、有效和可执行原则,考虑各行业异质性和企业发展需求,以行业内企业碳交易成本最低为目标,将区域碳排放总量分配给各个企业。以昆山市张浦镇为例,采用2012年和2013年数据,进行2013年碳排放总量企业间分配并与2013年实际碳排放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基于信息熵的区域碳排放总量行业间分配,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符合各行业减排责任、能力、潜力和效率;基于玻尔兹曼熵的行业碳排放总量企业间分配,既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同时也奖励了高排放效率企业,惩罚了低排放效率企业,从而有利于促进区域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46.
环境容量资源配置和排污权交易法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容量资源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进行配置。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市场配置即第二次分配应以平等主体的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基础,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法律价值观。在全面认识排污权交易的目的、前提和本质的基础上,应准确把握排污权交易的标的物和操作程序,培育自由竞争有序的排污权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47.
实证分析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但能源燃烧排放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地球温暖化和气候变化更危及人类的生存。采用1990—2009年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结构数据, 电力生产系数, 道琼斯工业指数, 城镇人口数, 国内生产总值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统计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和协整检验;反映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镇人口数, 国内生产总值, 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结构, 电力生产系数之间的规律性变化, 从而突出协整检验的优越性。结果表明:城镇人口数, 国内生产总值, 煤炭、天然气消费结构, 电力生产系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道琼斯工业指数、石油消费结构是次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8.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双边减排成本信息不对称的排污权二级交易市场拍卖模型,分析了统一价格、歧视价格及混合拍卖机制下卖方收益、排污权价格波动及排污权供给量差异,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排污权二级交易市场最优拍卖机制,并进一步讨论了相关参数对最优拍卖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收益最大化角度来看,最优的拍卖机制为歧视价格拍卖机制,但考虑到价格波动及排污权供给量等其他因素,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应选用混合拍卖机制。风险偏好变化对混合拍卖机制下卖方收益及价格波动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当风险偏好超过某一阈值时,随着风险偏好程度增大,需求隐蔽效应占主导,收益及价格波动增大;相反,当风险偏好小于某一阈值时,随着风险偏好程度增大,竞争效应占主导,收益及价格波动减小。价格变动的供给影响系数对卖方收益的影响随买方参与人数的不同而不同。当买方参与人数较小时,需求隐蔽效应占主导,竞争效应不明显,随着价格变动的供给影响系数增大,混合拍卖机制下卖方的收益不断增加;当买方参与人数较大时,卖方收益同时受到需求隐蔽和竞争效应影响,随着价格变动的供给影响系数增大,收益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着价格变动的供给影响系数增大,价格波动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49.
《Sociological Forum》2018,33(2):422-442
There ar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rgues that the harmful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n the environment decline through time, whereas the treadmill of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ly unequal exchange postulat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relies on World Bank and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65–2010. Time‐series cross‐sectional Prais‐Winsten (PW) regression models with panel‐corrected standard errors (PCSE) are employed to examine whether economic growth and trade openness intensified or decoupled in relation to three measures of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re has been a “tilt” in the treadmill of production—that is, the most environmentally degrading production processes have moved to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Furthermore,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n intensification in CO2 emissions for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Surprisingly, however, this phenomenon does not seem to be driven by exports sent to high‐income na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re are mechanisms embodied within the global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that require further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50.
This study examines an overlooked dynamic in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how local areas appropriate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for use and exchange purposes as they develop. Drawing on theories of place and space, we hypothesize that development differentially drives and spatially decouples use- and exchange-oriented emissions at the local level. To test our hypotheses, we integrate longitudinal, county-level data on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emissions from the Vulcan Project with demographic,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ata from the U.S. Census Bureau and National Land Change Database. Results from spatial regression models with two-way fixed-effects indicate that alongside innovations and efficiencies capable of reducing environmentally harmful effects of development comes a spatial disarticulation between carbon-intensiv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within as well as across societies. Implications for existing theory, methods and polic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