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91篇
  免费   345篇
  国内免费   141篇
管理学   410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9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448篇
丛书文集   1126篇
理论方法论   597篇
综合类   8030篇
社会学   762篇
统计学   42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481篇
  2013年   826篇
  2012年   609篇
  2011年   699篇
  2010年   608篇
  2009年   653篇
  2008年   643篇
  2007年   850篇
  2006年   932篇
  2005年   843篇
  2004年   793篇
  2003年   732篇
  2002年   638篇
  2001年   581篇
  2000年   324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Since 1965 hundreds of articles and books have been published about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Nevertheles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families continues to be limited. There is a tendency to gloss over important within-group differences; thus, monolithic, stereotypic and inaccurance portrayals of Black family life are common. This paper sets aside debates of Black family pathology or viability, focusing instead on these families' essential character. The paper seeks to understand Black families on their own terms, locating them in relevant social,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Key empirical patterns and trends reveal dramatic changes in Black family geographic location, headship, quality of lif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since 1950.A complex picture is revealed. There has been gradual but steady overall improvement alongside persistent, extreme racial disparties and pronounced class disparities among Black families. The proposed Black Family Socio-Ecological Context model specifies and connects institutional,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al, temporal and cultural facts that shap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Black family life in such a way as to produce characteristics simultaneously shared and idiosyncratic. The model also provides an organized, systematic accounting of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 issues relevant to the study of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An early version co-authored with Richard A. English was presented during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 Meetings in Portland, Oregon, October 1980.  相似文献   
22.
顾客第一论     
“顾客第一”有其特定的内涵,它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企业的根本目的,因而是企业所有经营观念中的一个根本性观念,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企业要实现其双重目的,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并树立各种现代经营观念,就必须坚持顾客第一。  相似文献   
23.
数字空间是互联网集团代表的市场资本和掌握数字知识的技术精英共同塑造的新型社会空间,而数字空间正义就是对数字空间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空间异化现象的反思和批判,意指社会个体能平等公平地分配数字资源以及拥有充分数字权利。数字空间生产中,受市场资本和技术精英的共同支配和影响,数字空间日益沦为数字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空间,技术精英进行监视以及自我约束的规训空间,类型和功能均具明显单向度特征的同质空间,延续并再造新型社会不平等的区隔空间,进行免费劳动的剥削空间以及引导预售的消费空间。长此以往,数字社会日益沦为单向度社会,数字生活沦为单向度生活,人也日益丧失否定、批判和创新而成为单向度的人。为打造正义的数字空间,实现诗意的数字生活,须坚持数字空间生产的人本性和正义性取向,通过完善契合数字空间运行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数字资本时空运作以及生产复合型数字空间,再造专业型数字文化空间激发数字生活的集体记忆,秉承差异再造原则并保障主体数字权利,确保数字技术开发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平衡等路径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24.
西部地区政府的经济政策创新,可以弥补企业产权制度的缺陷,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推动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西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5.
从数字技术应用素养、数字内容社交素养、数字媒体创新素养和数字安全保护素养4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探讨数字素养对农村居民数字生活参与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总体偏低。数字素养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数字消费、数字文娱、数字出行、数字教育、数字医疗和数字生活参与度。社会网络、社会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在上述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并且对不同领域数字生活的影响有较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素养通过强弱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居民各领域数字生活影响存在差异,尤其是弱关系网络对参与复杂数字生活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建立健全数字教育培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自我效能感,统筹协调强、弱社会网络,提升社会学习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6.
易明  吴金艳 《创新》2008,2(2):68-73
从资源共享、专业化生产、交易成本的节约、创新利益四个方面分析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建立了企业分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产业集群的自组织演化模型。认为外部经济是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企业分工协作关系的产生和深化则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7.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口径统计数据,先利用Super-SBM模型测度各地的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再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别计算电信产业和邮政产业与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关联系数。结果发现:2011—2020年各地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值基本呈现出稳定的状态,效率值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空间分异情况,且东部的优势非常明显。邮政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值明显高于电信业,东中西部的灰色关联系数虽没有显现出太大的差别,但仍然可以看到,关联系数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因此,我国接下来不仅需要大力发展信息通信、移动物联网技术与产业,还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省域通信技术与新经济地理的耦合。  相似文献   
28.
Whereas period life expectancy constitutes an intuitive indicator of the survival conditions prevailing at a particular perio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given the existence of welfare interdependencies, that widespread indicator is nonetheless an incomplete measure of the longevity achievements relevant for human well-being. The central importance of coexistence for human-beings implies that usual life expectancy measures should be complemented by joint life expectancy indicators, which measure the average coexistence time under particular survival conditions. After a study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single’ and ‘joint’ life expectancy indicators, it is shown that joint life expectancy measures tend to enrich significantly the comparison of longevity achievements across countries and periods. Moreover, the introduction of joint life expectancy indicators—as a complement to conventional life expectancy measures—into multi-variable indexes such as the United Nations’ HDI is also shown to affect international rankings of standards of living to a non negligible extent.
Gregory PonthiereEmail:
  相似文献   
29.
论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是一种基础和本真的生活,它具有个人性、基础性、经验性、自发性和重复性等特点。日常认识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日常生活决定着日常认识,日常认识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相适应,日常认识具有大众性、平凡性、直观性、表层性和不自觉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0.
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活世界并非现代哲学的一个枝节性概念,而是其核心概念。它所代表的实际是一种世界观——生活世界观,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是一种人的观念——人的生成观念。虽然同为生活世界观,但对于生活和生活世界,不同的现代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家所说的生活只是指人的日常的精神生活,其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抽象世界;而对于马克思来说,生活世界则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这才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真正现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