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2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43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20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福霖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2):18-20
认识和弘扬"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对环境保护,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2.
徐春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
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紧张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两个方面。如何消解这种紧张关系显然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 ,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即神人以和 ;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 ;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 :即政治管理之策 ;生存状态 ;道德境界 ;审美境界。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 ,“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消解前述紧张关系的有益启示表现在四个方面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要有“法”有“天” ;(2 )保持生态平衡要树立整体和谐观念 ;(3 )要建构“民胞物与”的全球伦理 ;(4 )回归自然 ,享受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23.
论董仲舒的生态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仲舒的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与当代生态哲学有很多相通之处。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主张要尊重自然规律,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探讨了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中仁民爱物的观念,透过阴阳五行学说,研究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从而明确人类的生态权利与义务,并把古代君王的道德与自然灾害结合起来,构筑了一幅天人感应的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24.
张丽丽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93-97,104
程颐隆礼重法的平民圣王治国理想深受其理学思想的影响。由于北宋时期道学沦丧、圣人自身所具有的治世品格及平民成圣三者的共同作用,平民化圣王治世才得以可能。程颐理学视域下的圣人具有尽理、设教、清者之量和中和之气等道德品格。但是,圣人在治理国家时并非依托圣人气象的感召,而是依靠理学视域下的礼法并重的观念治理。礼主要包括治国之礼、祭祀之礼、礼与民心等方面,法主要包括三王之法、使民之法和无位治世等内容。程颐的政治哲学"理想国"是以圣人、天理为根基,以礼法制度为内容,以民心、民愿为根本的理想国家。 相似文献
25.
陈林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7-70
《易传》继承和发扬了孔孟和《中庸》的性命思想,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一方面,《易传》把乾道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以阴阳论的方式来说明乾道如何下贯于人的生命中,成为人生命主体之本性;另一方面,《易传》又强调人要凭借此本性积极努力地做道德修养工夫,以把人之德性生命向上提升,进而参赞天地之化育,并使人与天地三才鼎立,达到“天人合德”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6.
敦煌讲唱文学中宣扬佛教文化的作品占很大比例,其主要内容表现禁欲修炼观,因果报应观,六道轮回和天堂地狱观等,这些作品明显混合着儒家和道家思想文化,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7.
赵琪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8-95
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是中国传统学术中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前者涉及历史的动因问题,后者则关涉历史之变化。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认为,孔子通过作《春秋》以寄寓其对天人、古今关系的深刻认识。那么,服膺于《春秋》的董仲舒,是否也通过其经学来表达自己关于天人、古今关系的理解呢?通过对董仲舒的"道"和"统"学说的系统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肯定的答案。董仲舒认为,在历史进程中既有保持相对稳定的"常",也有时时变动的"变","常"与"变"之间又存在紧密的关联,而无论"变"与"常",又都可以从天人关系上寻得依据。董仲舒经学的上述认识,无疑表现出对历史的丰富理解。 相似文献
28.
29.
李长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77-81
儒家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人才与精神形象,其核心价值观是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其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天地人和是君子最高理想价值观,智仁勇三德是君子内在品质价值观,尊道贵德是君子内在精神价值观,义以为上是君子精神外现价值观,德才兼备是君子人才素质价值观。儒家君子的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人才观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利于把握人才的培养方向,二是利于衡量人才的基本素质,三是利于确定人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0.
戴明玺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3):90-93
考辨了儒家的“逝者如斯夫”、“天下归仁”、“可欲之谓善”、“万物皆备于我”、格物之“格”五句经典之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