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5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94篇
管理学   293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77篇
人口学   252篇
丛书文集   962篇
理论方法论   311篇
综合类   5721篇
社会学   468篇
统计学   3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457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458篇
  2010年   431篇
  2009年   451篇
  2008年   543篇
  2007年   624篇
  2006年   699篇
  2005年   651篇
  2004年   622篇
  2003年   616篇
  2002年   441篇
  2001年   332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91.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protection interventions is key for achieving positive change.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mainly focuses on issues related to programme design and impact, rather than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expansion and provision of these programmes. This article builds on the recent literature that indicates that the quality of institutions and people’s preferen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protection. It does so by using Ethiopia and its Productive Safety Net Programme – one of the largest social protection programmes in sub-Saharan Africa – as a case study,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debates on how to implement social protection more effectively, particularly in settings of widespread poverty and relatively low levels of institutional capacity. Based on primary qualitative data, the article finds that greater institutional quality at the local level is associated with the mor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social protection. The ability of community members and social protection clients to voice preferences can lead to adaptations in implementation, although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occurs is highly gendered.  相似文献   
192.
文章基于人为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分析了115起核电厂执照运行事件报告(Licensed Operation Event Report, LOER),并对影响核电厂事件发生的人为因素进行分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得出各影响因素的路径系数,两两比较得到层次分析模型的判断矩阵,进而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同时对核电厂人为因素的重要性做排序分析,找到核电厂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从而促进核电厂系统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93.
在中国传统法律体系中,民事和经济法律关系主要由民间规则进行调整。近代以来,对于这些民间规则的改造成为法律转型的重要任务。就土地制度和地政管理而言,创立新的法律部门、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规则、改革民间陋习是国家制定法逐步取代旧有民间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民事经济法律关系近代转型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4.
政府行为外部性是由政治过程产生的、通过制定或改变交易规则或产权控制从而间接改变市场性外部性、造成相应成本和收益转移的现象。在当前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实现政府行为合理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行为正外部性、克服负外部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5.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前期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为发展完善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为深入时期。对实践美学的主要概念和命题,如主体性、积淀、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进行梳理及对实践美学的形成、发展和深化过程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学术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研究多了一个视角———一个现代美学学术史的视角。李泽厚对美学的研究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形而上的纯粹思辨,他的所有的问题都植根于现实生活并力图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甚至整个人类、为每个个体幸福生活寻找出一个方向。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不仅从美学上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和学说,而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并且必将对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6.
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来看,人力资本在东北经济振兴中应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基于三类经济数据,建立了测算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模型结果揭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影响,代表发达经济的上海市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代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落后经济与发达经济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足。因此要实现经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方面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要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效率,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平均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7.
革命史体系与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逻辑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历史都是个人史,在历史的共名之下,可以包含有无数的个别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在历史与逻辑的关系辨析中,对学科的学科本体的重新确认和方法论的进一步总结,将文学史写作纳入到人类思想史的分析之中,在一般思维逻辑上确立一种历史哲学观念,从而把文学史学上升为文学史哲学。革命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不一定能成为文学史和学术史的全部法则,应该在政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之内去寻找和确立人类性与个人性的尺度,以丰富人们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别是战争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8.
袭警案件的多发凸显了警察人权面临的困境。警察人权处于警察与国家、警察与公民双重关系之中,结合行政法学上“特别权力关系”和“反射利益”两个基本概念研究警察的多重身份和警察权对警察人权的影响,有利于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警察权益保护的研究能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  相似文献   
199.
随着保障人权意识在刑事诉讼中的觉醒,刑事程序性权利的保障必将成为刑事诉讼中的核心问题。刑事程序性权利的价值可区分为程序性权利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前者是实现实体权利的手段,后者是基于普遍的人性为基础的独立价值。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刑事程序性权利内在价值的缺失与薄弱环节的完善,是今后现代化法治建设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00.
散文名著《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文学才华和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其篇章结构和人生哲学层面洋溢着的和谐之美,对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