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41篇 |
免费 | 198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6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398篇 |
人口学 | 204篇 |
丛书文集 | 326篇 |
理论方法论 | 269篇 |
综合类 | 1705篇 |
社会学 | 1361篇 |
统计学 | 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122篇 |
2019年 | 136篇 |
2018年 | 180篇 |
2017年 | 221篇 |
2016年 | 174篇 |
2015年 | 186篇 |
2014年 | 262篇 |
2013年 | 732篇 |
2012年 | 324篇 |
2011年 | 266篇 |
2010年 | 199篇 |
2009年 | 190篇 |
2008年 | 180篇 |
2007年 | 212篇 |
2006年 | 175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98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袁敦卫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6)
审美从来都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展现,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既有精神性又有交往性的心理需求。因此,不同的社会阶层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意向和审美内涵;人们也自然而然地以不同阶层、身份和生活方式为区分尺度,逐步形成不同的审美群体,即"趣味共同体"。这是理解当代审美泛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现象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前提。 相似文献
72.
空间理论视域下农民工“城市不融入”探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吴如彬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6):117-121
现阶段,农民工作为城市化的建设者和贡献者,遭遇到无法融入城市的不公平境遇。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空间理论为解释农民工“城市不融入”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基于空间理论分析,造成农民工“城市不融入”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空间设计下的户籍制度具有双重逻辑:既带来“城”和“乡”空间对立,又形成“农民”和“市民”身份排斥;地域空间中,住房的缺失与“城中村”形成,“寄生空间”与“城市空间”对立;认同空间中,“市民”的空间排斥和“农民工”的自我怀疑无法达成心理共识。要解决农民工“城市不融入”,应在制度空间、地域空间以及认同空间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融入。 相似文献
73.
民族主义是包括中东在内的后发国家的现代化的初始动力和思想根基。中东民族主义与中东各国的经济现代化有很大的同步性,它不仅是民族团结和独立自主的重要精神力量,而且还是影响各国经济现代化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重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受到异质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冲击,出现认同危机,民族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有所削弱。虽然民族国家并未彻底丧失其经济功能,但只有在维护传统文化和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树立新的认同,建立开放的具有现代性的经济体系,积极发展地区间与国际间的合作,才有可能推动民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4.
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面临的认同分化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在这里作者主要探讨的是横向的阶层分化:首先从认同整合的角度回顾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公民权”和“人民”两种认同整合机制;其次,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阶层认同分化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国家面临的政治挑战;最后,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国家以及当代中国在这一问题上面临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75.
从西南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其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从而对少数民族成员的自我与他者认同构成了影响,形成特定的制度体系、交往体系和价值体系。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推进,少数民族的价值观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价值主体、价值运行以及身份认知三个层次上,它们共同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认同序列重构。 相似文献
76.
形而上学批判是现代哲学一大潮流,而这一批判的最终旨归是价值批判。具体来讲,形而上学的价值论批判包括两重含义:思维逻辑批判和历史逻辑批判,通过这双重批判,现代哲学实现了哲学理性范式的转换和自身逻辑的跃迁,并完成了一次价值基础的批判与重建。 相似文献
77.
“狂飙突进”时代的偏激——对五四作家心理状态的审视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德喜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4)
五四作家普遍表现出偏激情绪 ,其心理根源于作家们严重的焦虑和孤独与强烈的叛逆。而作家们的这种心理又是当时社会现实与作家个人经历、天赋禀性的产物。作家们的偏激情绪产生了激进的思想和激烈的言论 ,一方面以其狂飙突进的气势猛烈攻击封建传统与旧文化 ,另一方面由于潜在的农民文化心理的作用而不可避免地留下不少缺憾。同时 ,这种偏激情绪在文学创作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对政治合法性问题的研究,社会心理科学关注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公众对政权体系的合法性预期,建立在国家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领袖人格、意识形态、政府绩效、制度规范等基础上,内在地反映了政府行动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政府绩效对社会公众心理预期的迎合程度。了解社会公众的合法性预期,对于获取政治合法性资源,民众的合法性支持,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储新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6(5):72-76
只有在充分认识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与国际社会中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国家的实力地位身份才能正确定位。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中国的地位身份可以界定为:快速崛起的具有影响力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但中国的国家利益诉求和辐射范围仍然以亚太区域为主。 相似文献
80.
韩国故事影片《时间》是导演金基德精心谱写的一曲潘多拉式的时代悲歌。该片呈现了整容手术对现代社会的致命吸引力和毁灭性打击的两难境地。作为整部影片中最主要的隐喻,整容手术被置于一种后现代式的审视和沉思之中。片中人物的精心刻画,故事情节和艺术手法的异乎寻常无一不透露出后现代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