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8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6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98篇
人口学   196篇
丛书文集   296篇
理论方法论   218篇
综合类   1491篇
社会学   1228篇
统计学   4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658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21.
改革开放后,农民工成为一个群体不断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视野。城市电视台在城镇化过程中不断建构农民工的身份,在泉州电视台"盲流—农民工—外来劳动者—新泉州人"的称谓转换中,再现了农民工身份的文化迁徙轨迹。城市电视台农民工身份建构是城市管理者、商业资本、城市电视台自身的新闻专业主义和不断走向市民阶层的农民工自我赋权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电视台在农民工身份建构上仍存在着文化关注不足等问题,应将传递农民工文化的正能量和搭建农民工媒体平台作为城市电视台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2.
“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知止”。“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这涉及到今人所关注的“认同”问题:自我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内容上讲,知止这一观念强调的是文明与自然的内在贯通。由此,知止的观念又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此三义辐辏于第二义而贯通为一体。其特点则表现为一个“复古”的历史精神。但“知止”并非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而是要在“进”与“止”之间保持一种内在的张力和协调的关系。“知止”观念从存在实现论意义上凸显了一种历史的精神和思想文化的差异原则。这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3.
空间理论视域下农民工“城市不融入”探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现阶段,农民工作为城市化的建设者和贡献者,遭遇到无法融入城市的不公平境遇。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空间理论为解释农民工“城市不融入”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基于空间理论分析,造成农民工“城市不融入”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空间设计下的户籍制度具有双重逻辑:既带来“城”和“乡”空间对立,又形成“农民”和“市民”身份排斥;地域空间中,住房的缺失与“城中村”形成,“寄生空间”与“城市空间”对立;认同空间中,“市民”的空间排斥和“农民工”的自我怀疑无法达成心理共识。要解决农民工“城市不融入”,应在制度空间、地域空间以及认同空间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融入。  相似文献   
124.
广告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文章收集了合肥地区的房产广告作为语料,分别从人称系统、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三个方面分析了房产广告的人际意义:不同的人称代词的使用缩短了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和社会距离;不同的语气词选择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并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信息;不同的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或词组表达了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强烈意愿,使消费者发自内心地接受广告。  相似文献   
125.
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以新疆“民考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族群认同的讨论已成为社会学族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本项研究以新疆地区的一个特殊群体--"民考汉"为例,探讨影响族群性的文化特征与主观认同,并试图对影响"民考汉"族群认同的民族结构和制度安排进行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6.
本文以作者的田野和相关文献资料对日本惟一少数民族"爱努/阿依努"人的传统文化、母语,及其民族"问题"的由采,进行了系统明晰地描写和叙述;从人类学、历史学视野追述了"问题"的过程;联系当前世界性"非遗"保护的现实背景,为国人展示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母语等保护实践的一个域外"个案",以为"他山之石"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7.
性别比例政策实施以来,一直不乏质疑的声音,其功能也有弱化倾向,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转型时期,人们对女性参政的社会认同出现了困境。社会认同是发生于人际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评价关系,它不仅直接表达着个人、群体和社会三种主体的价值评价,而且还规定着人们对待他人、群体和社会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女性参政的社会认同困境包括女性自我身份、价值观念以及制度政策的认同困境等三个方面。要优化性别比例政策,关键在于构建积极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28.
话语标记语是外语教师课堂话语中颇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话语功能。以认知语用学为理据,结合自然的教师课堂话语语料,分析了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揭示出课堂话语标记语不但是课堂教学中语篇组织的语言机制,而且是教学过程中动态顺应策略的显性依据。同时,研究结果对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标记语的合理使用,教学效果的优化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9.
古代世界的"欧洲"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欧洲一体化运动的思想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欧洲"观念的产生.而这一观念的产生与欧洲认同密不可分.随着神话概念(对过去的认同),地理概念(对空间的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阶段的演进,欧洲认同逐渐加强,"欧洲"观念逐步形成,最早的欧洲一体思想也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130.
欲望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一个重要主题。剖析文学中欲望这一主题时易过于注重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作家创作和小说中人物言行的心理动因。后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欲望理论提出“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不仅揭示了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本原因,也有利于挖掘其社会言行潜在的心理动力。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打通了文学研究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学科界限,符合文学研究“内倾向”转变的大趋势,为跨学科的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