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519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6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贾平凹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可分属于三类不同的人物形象:女菩萨形象、缺少男性特征的男性形象及具有传统"巫觋"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几种人物的身上都映射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光,从而形成了作者心中带有稳定性的类象。  相似文献   
32.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和黑人社区“底层”的描写,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和黑人群体重建种族文化的话题。这一主题的表达有赖于作品中众多象征性意象的运用,着重分析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并发掘莫里森文本的民族寓言特质。  相似文献   
33.
论职业女性形象的现代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职业女性因为害怕被淘汰,努力将自己装扮成一个坚强、刚硬可以跟男人们比肩的中性人。事实上,不管在心理、外形、兴趣和职业喜好上,女人和男人都有着明显的差别。现代的职业女性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女性的特质,在事业上扬长避短,充分展示女性独特的魅力,重塑现代女性新形象。  相似文献   
34.
论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的审美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践本体论为理论基础,可以把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在审美形式上的区别归纳为三点:在思维和创作方法上,艺术散文重在体物而赋形,诗歌偏于缘情而立象;在文本上,诗歌强调情调,散文强调智慧和趣味;两者之所以不同,是由诗歌与散文作为中国文人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决定的,也是由诗歌纵情和艺术散文任性的内在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35.
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意象是在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一种文化符号 ,具有语境依赖性。本文首先对文化意象进行界定 ,再对语境进行分析 ,并以此为基点探讨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问题 ,旨在说明 :(1)文化意象的判定是认知主体的主观阐释和诸种潜在相关客观参数 (语境参数 )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2 )与文化意象相关的原语语境和译语语境的关联性将直接影响文化意象翻译策略和手段的择取。  相似文献   
36.
杨红樱的作品秉承"教育应该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的教育理念,充分张扬孩子的天性。其作品侧重树立成人是儿童童年的捍卫者、童心的守护者、儿童的贴心者和成长的引导者,并从这四个方面塑造了成人形象。  相似文献   
37.
对于所采集的条码图像,为了适应实时性的要求,以得到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最佳阈值,该文提出了把直方图双峰法、OTSU法及NLNiblack阈值法结合起来的改进的自适应阈值法。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具有高效性和稳定性。为了在条码分割图像中获取QR码的4个顶点,首先,根据3个位置探测图形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以求取对应的3个顶点,同时利用QR码的特征提出挖空算法获取条码的边缘,再采用过已知点的Hough变换得到第4个顶点。实验证明该算法在各种采集条件下可有效地得到QR码的4个顶点。  相似文献   
38.
由于对传统的因袭和对大众口味的迎合,新武侠小说作家在创作中遵从男性视角以及对男权潜意识的向往使作品在女性观上基本没有什么突破,因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显得底气不足而有先天缺陷,他们的作品塑造的只是男性希望看到的女性,而不是真正的女性.新武侠小说建立的是一个美妙的以"情"义"为出发点的男人的乌托邦,因而在女权主义高涨的今天,这一文学样式的衰落是可预期的.  相似文献   
39.
“神”意象生命美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哲学之"气"范畴是文学"神"意象生命意义生成的本体,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生命观看,生命自由与生命平等是生命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0.
“离形得似”与“以形写神”(上篇)相对应,构成了中国艺术形神论中的有神论一派。对此,较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的是庄子,到唐代又有了更大的发展与充实。“离形得似”的审美内涵有三:一是反对把形似作为神似的基础,不认为形似与神似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二是主张由内而外,以神写形,追求“不似似之”的变形效果。二是在艺术形象创造上强调以“真”为核心,侧重于主体内在精神的对象化。这在今天仍有其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