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7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77篇 |
理论方法论 | 52篇 |
综合类 | 494篇 |
社会学 | 10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81.
唐代进士科从初唐的策问取士,到武则天的始试杂文诗赋,再到盛唐时期单纯试诗甚至律诗,充分表明了进士科考与唐代诗歌文学之间愈来愈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推进了唐代科举于文学的偏重,同时刺激和催发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82.
廷杖是明代帝王对士人的公开处罚,作为帝王报复“犯上”朝臣的残忍攻击和污辱,其目的在于让民众意识到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也是对其他官员和社会民众的恫吓,以儆效尤.若以仪式视角来审视,这种处罚形式承载着维护皇权的政治功能,是朝廷权力走向的一种“控制仪式”;就整个仪式原由和过程来看,廷杖是“重建”受到挑战的皇权的仪式;从仪式的终极性意义来看,廷杖处罚是受杖士人实现其人生终极意义的道德场域.廷杖伴随明朝始终,其最终消逝则反映了明代政治变迁与传统士人处世心态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83.
万历年间册立太子之争被称为"争国本",围绕册立皇长子朱常洛还是皇三子朱常洵,明神宗万历与廷臣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博弈。整个事件由廷臣温和的建议开始,经过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以至于谣言四起,最后借助太后的力量得以解决,按祖制皇长子朱常洵被册立为太子,皇三子朱常洛受封福王。争国本是认识明朝政治运作的典型样本,折射了专制王朝政治运作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84.
Ulrich Brand 《Innovation: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2,25(3):283-298
The Global Justice Movements emerg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risis of neoliberal–imperial globalization and the critique of it. They therefore express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politicization of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post-Fordism and its crisi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last 30 years from a Gramscian perspective of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as a “passive revolution” and as the deepening of a “imperial mode of living” at a global scale. It is argued that examining structural changes helps us to understand why protest and social movements re-emerged around the year 2000. The article discusses some central features of the Global Justice Movements by focusing on the international Attac movement and the recent Occupy movement. 相似文献
85.
杨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42-45
清朝统治者继承并改善了督抚制度,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权力体系,使中央与地方之间保持了200多年的制衡状态。19世纪中叶,由于战争的原因,这种平衡被打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晚清地方督抚彻底掌握了交战各省的军政大权,政令、军令得以统一。这一方面为清朝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失衡。 相似文献
86.
夏志刚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19-22
免官是北魏官吏处罚制度的重要形式之一。处罚对象广泛、处罚原因和处罚形式多样、处罚制度较为完善是北魏免官制度的特点。在强化君权、整饬吏治方面,北魏免官制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孙艳庆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5):45-48
曹植《叙愁赋》“承师保之明训,诵六列之篇章”句中“六列”一词,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认为“于此不可解”,而校改为“列女”。清代孙星衍曾指出“六列”是指《列女传》中的六篇。此外,“六列”有时还是帝王后宫不同等级妇人的总称。 相似文献
88.
在明朝屡次发生的皇位继承危机中,后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少数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也起了消极作用,亦对明朝政局产生了负面影响。从总体看,在明朝出现皇位继承危机时,后妃的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这对明朝近三百年统治中,保持较长时间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应予以肯定。明朝后妃之所以能在皇位承继中发挥积极作用,其原因在于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和明朝皇帝昏庸腐化者居多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89.
90.
颜子楠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00-108
嘉庆朝完全继承了乾隆朝的官修图书编修机制,持续产出大型官修图书,维持朝廷对于文化事业的引领。在乾隆朝趋于完善的《御制诗集》编修机制规范着嘉庆皇帝御制诗的创作行为,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存诗数量第二多的诗人。从嘉庆朝臣子们宫廷献诗的情况来看,嘉庆皇帝对于朝廷的文学活动并没有展现出足够的主动性。嘉庆朝的文化特色正是其在整体上受制于乾隆朝文化统治的“惯性”;当时士人风气的整体转变与嘉庆朝的文化政策之间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断层。 相似文献